沈處默 作品

第12章 塵埃落定(4)

 可是,直到姑蘇城破,伯嚭仍活著,難道他是吳王上輩子的情人?又或是吳王前世欠了他數不清的債,這輩子要連本帶利的償還?都到了這個時候,吳王還沒發現佞人誤國!

 “笠澤之役”中,吳軍傾巢而出,宿將接連陣亡,表面上看是被越王勾踐的聲東擊西迷惑,本質上仍是對越國的輕視所致。前一次偷襲,太子、王子、重臣被擒已經證明了越國的實力,再戰就該慎之又慎,而非一擲千金,賭上所有。

 吳國打敗越國之後,只是將越王扣押,至於越國,仍由越人治理。越王對吳國的處置則是吞併佔領,不留後路。從這個角度來看,越王是順應歷史潮流的政治家,吳王夫差則稍遜一籌。

 吳王夫差仍停留在春秋早期中原諸侯爭霸的思維——出兵包圍敵方城池,逼迫對方簽下城下之盟,之後撤軍返國。日後對方按時問候,定期貢奉。除此之外,聯合諸侯會盟,彰顯大國威望。

 越王明顯已經在執行戰國時期諸侯角逐的模式——通過打殲滅戰,攻城略地,吞地並國,拓展自己的版圖,壯大自己的實力。

 吳王沒有看清形勢,為虛名所累,一味消耗國力,最終讓自己陷入內外交困,兵微將弱,民怨沸騰的絕境。逼死吳王的不是越王,而是他自身的狹隘傲慢,自以為是,忠奸不辨。若是吳王能早點糾錯,鹿手誰手,至少還要再等十年。

 伯嚭一直陪吳王走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有人說,越王重用了他。當年正是因為他收受美女寶物替越王求情,越國才得以保存,越王勾踐的性命才勉強保住。也有人說,越王殺了伯嚭,因為他的存在,吳王才會越陷越深,這樣的人放在身邊,只會貽害無窮。

 基於禍害遺千年的規律,越王應該沒有處決他。他仍然能憑藉玩弄權術的高超手腕,在越國站穩腳跟。越雖吞吳,吳國的大片土地仍然需要人治理,不可能把吳國的朝臣勳略全殺了吧?總要有人替越王照看。伯嚭熟識一切,肯定是個適合的人選。

 再者,此時的越王,大仇已報,逆耳忠言退居幕後,諂媚奉承適時登場,再合適不過。伯嚭的出現,恰逢其時。給主子灌蜜,張羅美人玩好,正是他的長才。到了新王朝侍奉新主子,伯嚭一定能風生水起,再上一個臺階。縱觀歷史,向來不都如此嗎?

 看來看去,拋開“稱霸”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吳越爭霸更像持續多年血雨腥風的江湖仇殺。只不過,吳王的復仇半途而廢,越王則堅持不懈一定要置敵人於死地。

 吳王夫差性格上的缺陷,早在他還是太子時已被人看穿。

 楚國有位大夫,名亹(音‘偉’)任藍縣尹,後世便稱他為藍尹亹。他是楚昭王時期的人,跟時任令尹子西是忘年知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