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13章 興師伐齊(1)

 趙鞅對衛國的執迷,智瑤向來不屑一顧。當然,趙鞅之所以如此堅持是有原因的。趙氏的封地與衛國相鄰接壤,趙鞅想憑藉晉國的國力獲得衛的臣服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政治資本,確保趙氏封邑安全無虞。

 智氏的領地大都分佈在晉國中部、西南、南部,衛國與之利益關聯不大,沒必要做沒有回報的事。再者,如今的衛國國君的執政表現也是一言難盡。

 流亡五年的衛出公終於返國復位,照理應該感恩惜福,好好珍惜來之不易重回到權力之巔的機會。也不知是因為蒯聵篡位三年天怒人怨的遺害,又或者是他的不得人心激發了眾多野心人士深藏心中的君王夢,又或許是因為他是蒯聵兒子的緣故被遷怒。總之,此時的衛國跟他離開時已經大不同。

 經歷兩任君王,贊成派、反對派、騎牆派攪成一塊,盤根錯節。新君來了,驅逐舊臣,君臣相逼,臣屬鬥法,又立新君,圍繞人選又是一番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宮廷內訌。

 衛出公在衛國執政第一階段積累的人脈好感將他送回衛國,從前積累的資源卻像過期腐爛的菜餚再也無法填飽肚子維持健康營養。歸國後的四五年,衛出公一直水土不服。

 朝臣換了兩撥,為了重新樹立權威,勢必要揚刀立威,殺一儆百。反對派也不甘示弱,經過前兩次的觀摩,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抓住時機迅速反擊。反對派的反彈引起君權的警覺,對臣權的打擊更是變本加厲。結果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君臣猜忌,人心惶惶,風雨飄搖。

 這樣的衛國,無需一兵一卒,只要靜觀其變就好。

 “宋國南與楚毗鄰,東與越相接,若是伐宋,得不償失。”張武分析道。

 楚國滅陳,越國新近吞吳,兩國都處於上升期,銳不可擋。楚國急於向他國展示恢復國力後的自己仍是南方霸主,曾經因為被吳國重挫大傷的元氣已經治癒,不僅如此,休整多年已是養精蓄銳,蓄勢待發。

 越國更不必說。強大凶悍如吳,曾經把齊打得遍體鱗傷的吳,跟晉國一爭盟主的吳,竟被小小越國吞併。聽聞吳國被滅,中原諸侯震驚。

 依目前的情形來看,越國的第一目標是魯國,宋國相對要靠後。越楚是姻親,不太可能此時兵戎相見,相安無事是雙方樂見的。楚國往東去往東海一帶宣誓主權,越國北上以新霸主之名把從前跟吳結盟的盟約換個文本,代之以越王的簽章,這是兩國目前最可能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