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 作品

第24章 正面相遇(4)

 回到趙府,趙毋恤心情雀躍,這是久違的愉悅開懷。

 滅代之後,姐姐意外身亡令他措手不及,隨即陷入眾叛親離的包圍。各種情緒撲天蓋地花樣百出,變得法子困擾折磨他。

 代國併入趙土,相信每一位趙家人都應該清楚意味著什麼,這絕對是一件值得開宴慶賀的大喜事。可惜,趙如湘用決絕的方式了結自己的一生。趙家兄弟姐妹,包括不是同母所生的子女,都忍不住為她掬上一把同情淚,進而仇視埋怨趙毋恤。

 事發後,有百姓去到雞鳴山,用瓜果生鮮祭奠趙如湘。後世還因此將山名改為“摩笄山”,紀念這位堅貞可憐的女子。

 她生前的哀號指責,一字一句刻在趙毋恤的心坎。他不是沒血沒淚的惡魔,不可能無動於衷置若罔聞。事實上,他非常痛苦愧疚。

 當然,他從不後悔滅代,殺代王。這是戰場,你死我活,魚死網破,無法溫情脈脈。他內疚的是,他沒有把姐姐完好無損的帶回來。他想過,只要姐姐願意回來,他一定想辦法把她從失望痛苦中解救出來,竭盡所能。他從來不敢忘記也不曾忘記姐姐對他的恩情,雖然他一度以惡意揣測。

 日久見人心,趙如湘對他的善意是真誠具體的。那些高貴的食材,那些精心炮製的膳食,那些舒適溫暖的衣裳,都由她親自拿給趙毋恤母子,沒有假手於人。

 趙毋恤對不起趙如湘,這是毫無疑問的,甚至可以歸為恩將仇報。因為他一手奪走的先是她的幸福,接著是她的生命。

 不能用“我冇得揀”合理化他的行為,似乎滅代只是出於要兌現對父親的承諾,以此推託他的罪責。換作伯魯當宗主,這件事情一定不會發生,至少趙如湘在世時不會發生。

 歸根結底,滅代是趙毋恤的性格野心所決定做出的選擇。也正因此,他得到父親的賞識。只能說,父子倆是一類人——昔日斷然處決趙午的趙鞅,今日對姐夫動手的趙毋恤,一脈相承,如出一轍。

 皇帝貴族選擇繼承人,最愛選的就是“這個兒子最像我”這種類型的。潛臺詞就是——我愛的是自己,我要選自己。——背後是深深的自戀自大。

 若是把時間拉長,這個行動可以歸結為明智果斷。可是,至少現在來看,造成了相當大的傷害。

 叔則的憤怒是可以預見的,伯魯的不滿也是正常的。與其讓他們的怨恨生長繁榮,不如及時遏止,控制局面。趙毋恤選擇在辦理趙如湘喪事的當天主動上門,就是要正面遭遇儘早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