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一 作品

第八十七章 生氣勃勃

尹城商業如火如荼地興旺發展,有一位李姓大腕,突發奇想,在自己被日本鬼子炸燬廠房的空地上,搭起了簡易棚子,做起了一鳴驚人的大事業,成立了“農貿市場”,讓附近農民把農副產品運進市場,回去時把城市百貨店中的日用百貨帶回農村,農村與城市的交易活躍了,農民只要帶些土特產,就能進城換回日用品,這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在全城轟動。都豎起大拇指稱讚!

抗戰時期,人們在苦難中過日子,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原始生活。無文化享受而言。抗戰勝利以後,尹城的文化生活開始活躍起來。大致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歌曲、戲劇、書報等活動。

書籍是精神食糧。它和物質產品一樣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品。書籍是知識的寶庫。中國有句俗話叫“三世不讀書,變成一窩豬”。尹城人歷來就有讀書的習慣,抗戰勝利後,人們仍不斷讀書。最明顯的是“世界書局”在尹城(東街)開業。書籍種類很多。有當代名著,如《郭沫若代表作》《冰心代表作》巴金的《家》《春》《秋》等。最受歡迎的是言情小說,如張恨水的《啼笑姻緣》,人們愛不釋手。

抗戰結束之後,一貫消極抗日的國民黨當局立即開展了一項為期十個月新“戰鬥”:接收敵偽產業,百姓稱為“劫收”。國民黨當局混亂無序的經濟接收,給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這種接收使國民黨的官僚隊伍更加腐敗,並使其短期內喪盡民心。118團卻在共產黨指揮下用共產黨的紅色理念搞接收穫得了巨大成功,獲得雙方上峰表揚。

與此同時宜城也順利接收,118團在此二地進行了休整補充。武器彈藥軍需品是日偽留下的現成的,經新四軍師黨委及國民黨批准,加上地下黨的宣傳發動,有1000多名青年及舊軍警報名參加118團,極大地增強了118團力量,擴充為獨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