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yu續 作品

第1806章 圈子

 但是據野史記載,卻是:“昭好龍陽,當街欲行,君不願,強行與之,君當街血崩而亡。” 

 如果你是司馬昭,你會怎麼選? 

 此外野史裡面“口含雙珠”“進退自如”都還算是比較含蓄的,主打一個添油加醋,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但是卻足以在街坊民間流傳甚廣,百姓津津樂道。就好像古代帝王殺大臣,百姓不會管那個大臣冤不冤,只要被殺頭的人比自己地位高,是官,他們就開心,這個就是人心人性。 

 你難道要把所有的子民都殺光嗎? 

 所以讓正直的史官去寫,受傷的最多是自己,但是你讓野史去寫,呂布都能給曹操懷上孩子。 

 因此皇帝不但不會殺史官,反而會對史官有所忌憚,甚至是還有可能去賄賂史官。 

 這並非虛妄之言。宋太祖趙匡胤就是一個例子。 

 有一次,趙匡胤閒來無事,在御花園裡面用彈弓打鳥,玩得興起之時,有臣子過來,說有要事相奏。趙匡胤一聽,趕緊停下來遊戲,整冠束帶接見他。豈料只是一般的例行公事。趙匡胤頓時氣得面孔發青,問他為什麼撒謊,大臣說:“我覺得這些事起碼要比打鳥更重要。” 

 趙匡胤惱羞成怒,用柱斧的柄對著大臣的嘴就來一下,兩顆門牙被打了下來。而那臣子強忍著疼痛,彎腰揀起牙齒,悄悄地放進懷裡。 

 趙匡胤又來勁了,道:“你把牙撿起來,是想告我去嗎?” 

 臣子說:“我不敢告陛下,但是此事自然會有史官秉筆直書的。” 

 趙匡胤一聽不怒反喜,變得和顏悅色,不僅誇獎擊鐘人說得有理,還賞賜這個大臣很多財物以作鎮驚和表示慰問。 

 然而,這件事還是被記載下來,流傳於今。 

 由此皇帝怕正直的史官,可見一般。這個無形也是給無人約束的皇權,給予了一道歷史的約束。 

 史官修史,如實記載是其職責分內之事。 

 老實說,史官們寫實話,其實也是對於自己的保護。因為大家都寫實話,那麼即便有人想殺史官掩蓋歷史,其他人也會如實記載,這樣殺某一個史官,對於掩蓋黑料,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而且殺史官的行為也會被記載下去。 

 與此同時,寫渾話的野史,對於正史也是一種保護。當權者懼怕寫渾話的野史上位,讓自己的名聲遺臭萬年,所以也不會對正直的史官正史趕盡殺絕。 

 野史雖然和正史相對,寫的是渾話假話,但是卻也無形中在保護寫“真話”的正史。 

 這個就是相生相剋的道理,反而野史沒了,正史就真的被皇帝拿捏了。 

 但是還記得我說的以唐宋為界嗎? 

 唐宋之前,史官們還有秉筆直書的脊樑。但是唐宋之後,這根脊樑骨被打斷了。到了清朝更是被折成粉末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正史不再代表真實,史官成為了歌功頌德的皇帝的附庸,不敢再記錄一點皇帝的不好,其真實性還不如野史高。 

 那時候,人們已經不再相信正史,都在懷疑其可信度,這個無疑是對歷史傳承的打擊。 

 正史和野史也不再是對立關係,而是一條陰溝裡面的兩條爛魚。正史成為了阿諛諂媚的媚俗,而野史變成了胡言亂語的黃文。 

 那時候,皇帝想掩蓋事實就掩蓋事實,只要殺一個史官就行了,換一個足夠聽話就行了,反正正史和野史都沒人信。 

 當大家都是假的時候,所有的人就都是真的,或者說都不是假的,這個“渾水摸魚”的精髓,算是讓後世帝王玩得明明白白的了。 

 還記得我是怎麼說的嗎?正史正是因為其據實直書,因為他的真實,才和野史的虛假,相生相剋,相互依存。 

 這個世上我們每個人,各司其職,各安其位,各盡其責,順應天理,自然能各得其所。天道會給予你長存之道。就像正史和野史互相依存一樣。 

 但是當史官不再秉筆直書真實的歷史,不再“司其職”,那麼正史也就有了“取死之道”,這完全是自己作的。 

 你要說,現在呢? 

 我只想說呵呵! 

 你自己沒眼睛嗎? 

 不會自己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