鑰匙孔 作品

249 歷代帝王廟


北京,紫禁城。

 

朱載坖率領文武百官,還有朵顏三衛,右翼三萬戶在京的貴族家屬,一起去往歷代帝王廟。

 

走過上綠色下紅的影壁,歷代帝王廟前集合了幾十人。

 

戴冕旒,穿冕服的大明君臣,還有草原各部的貴族家屬,穿著高領長袖蒙古袍,皮帽皮靴,安靜站立著。

 

不出意外的,朱載坖的這個舉動引來了滿朝文武的一致反對。

 

都反對這些蒙古人怎麼能一起去祭拜歷代帝王呢?

 

朱載坖沒有跟他們解釋,強行下了旨意。

 

廟門前,十二旒微微搖晃在朱載坖憂愁的臉前。

 

群臣不懂自已的顧慮。

 

他們不理解自已啊!

 

話說五日前,朝廷收到了孝恭汗把漢那吉遇刺身亡的消息。

 

文武百官倒是沒什麼波動,但在北京的各部家屬就緊張起來了。

 

畢竟在他們的觀念裡,土默特部依然是右翼三萬戶的老大。

 

把漢那吉死了,他們自然人心惶惶。

 

因為他是在土默特的最後一個黃金家族後裔。

 

本來阿勒坦的兒子就不多。

 

把漢那吉又把好叔叔們全收拾了,一個活口都不留。

 

他自已又尚小,還未娶妻生子。

 

他一旦沒了,土默特的黃金家族傳承也就斷了。

 

因此,今日來歷代帝王廟,朱載坖不僅要為孝恭汗“悲痛的”懷念一番,還有帶上各部家屬,安撫他們。

 

同時,他要對大明上下深入骨髓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觀念批評批評。

 

歷史上,後金吞併草原各部就意味著,大明的民族政策做的很失敗。

 

這是不得不承認的。

 

其中一個核心原因就是,雖然大明統治層嘴上華夷一家,但心底裡依然對周邊蠻族有著深深地鄙視。

 

甚至崇禎都不敢把與後金義和拿到明面上說。

 

朱載坖穿越以來,一直堅持對草原漢化。

 

朱載坖知道,武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要不然大明和草原也不會敵對200年。

 

朱載坖既不要大明的天朝主義,也不效仿後金分化,拉攏草原各部。

 

他要的是民族大融合。

 

是,他完全可以效仿清朝,在草原推行盟旗制度。

 

也搞它個幾十旗,來打破草原的部落生態,淡化蒙古人的民族概念。

 

盟旗制度還可以把蒙古貴族和平民分化開來,鞏固統治,徹底把蒙古貴族和皇帝綁在一起。

 

成為利益共同體。

 

但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因為利益走到一起的團體,也會因利益而相互倒戈。

 

只要長城內外一直懷著“他們是不可信任的”思想,草原就永遠不會安穩下來。

 

各個大門緩緩打開,朱載坖率領眾人,來到了歷代帝王牌位前。

 

中央是三皇五帝的牌位。

 

左右則是夏禹王,商湯、周武王。

 

劉邦,劉秀,唐宗宋祖。

 

以及,元世祖忽必烈。

 

這是朱元璋親自選的十六位帝王。

 

可以看到朱元璋是不搞民族主義的。

 

事實上,明初時期,朱元璋並不是一味的對草原用武。

 

他給元順帝寫的信中強調自已承認元朝的正統性。

 

還強調“華夷無間”,“四海之內,皆為赤子”的思想。

 

在永樂二年,朱棣在給馬哈木的詔書中就勸說道:“天下一統,華夷一家,何有彼此之間?”

 

朱載坖一直以為華夏文明是世界上包容性最強的。

 

而大明兩個世紀都未能真正的同化草原,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拋開時代的侷限性,那隻能從大明自已的政策中找答案了。

 

點香,奏樂,說祭詞,緬懷把漢那吉等程序過後,朱載坖轉過身來,面對所有人。

 

“孝恭汗遇刺,朕知道有些人惶恐不安!”

 

“也有些人幸災樂禍!”

 

“對這些人,朕想請你們看看,元世祖的畫像和排位!”

 

眾人抬起頭看過去。

 

“當年太祖皇帝把元世祖供入此廟,就意味著長城內外是一家!”

 

“既是一家人,那些幸災樂禍的,朕是不是可以認為,他們不認同華夷一家之理?”

 

“而那些惶恐不安的,是否也是如此想的?”

 

“甚至還有很多人說,朕收復朵顏三衛,右翼三萬戶,把家屬都搬到北京來,是為了控制和威脅草原貴族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