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清談

 兩人正往前走去,便看到了在一處亭子裡果然聚集著一大群的儒袍青年,正興高采烈的聚集在一起,聲音洪亮的在此處清談。

 ‘清談’源於魏晉時期,指的是士族名流們會聚在一起談論一些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在宋朝,清談逐漸成為了一些在讀學子們論學的代表詞。

 而在大明,清談雖無權勢,也無官職,但若是在論學之中能夠有所得,也可聯合上書到國子監,讓國子監祭酒審查,若是卻有呈交御前的必要,也會上奏到皇帝那裡。

 但實際上,清談之人大多都是些口齒伶俐之輩。

 在‘梁書’之中就有評價當時的清談之人:自負高才,昧於榮利,乘時藉世,頗累清談。

 可見,所謂清談在一些做實事的官員眼中,其實都是一群自負之輩!

 北宋大學士葛洪就曾不滿民間學子清談之風,向皇帝諫言:‘俗間有戲婦之法……然民間行之日久,莫覺其非,或清談所不能禁,非峻刑不能止也。’

 朱棡亦對清談談不上半點好感,不過是一群眼高手低,雜

 學斑駁之人的狂妄之詞。

 ……

 “我若為相,首先便是要將那些主張興商的人罷黜!商賈狡詐,為求利益不擇手段,矇騙世人,若一昧重商,此消彼長之下,天下皆以利驅之,百姓不事耕種,工人不事生產,長此以往,天下亂矣!”

 “誒!”另一個書生站了起來,手持摺扇走到中間,輕佻的將帽翎一拋腦後,隨後笑道:“諸位,我若為官,首先便是要興學辦學!”

 “眼下朝廷雖態度強硬,但無論怎麼說,治國之事總還是吾輩之事,總不能讓那低賤的商人來治國吧?”

 “依我看啊,要興我等,先要興聖學,聖學大興,天下大同!”

 另有人有些哀聲道:“可眼下之局面,又該如何是好?”

 “朝廷鐵了心要流放聖人之後,若是流放,我等讀書人顏面何存?諸位有所不知,這幾日,就連一些鄰里都出言譏諷在下,說在下不過喪家之犬,連祖師爺都被朝廷除了名。”

 “哼!那晉王當真是有眼無珠,且看他如何自食其果!”

 眾人七嘴八舌,紛紛獻計。

 一個年長一些的學子站了起來,走到眾人中間,緩緩道:“諸位今日聚在此地,首要便是為了談一談對朝廷聖人之後的做法有何偏頗之處,其餘閒話便少說了,晉王勢大,若是讓其得知,怕是受些皮肉之苦。”

 年輕書生頗為桀驁道:“晉王睚眥必報,但我等卻不懼他!等將來我等入朝為官,為國效勞,他亦拿我等沒有辦法。”

 其餘人也滿腔熱血

 “對,我等將來為國效勞!難道他晉王要殺忠臣呼?”

 這些學子可謂是義憤填膺。

 所謂清談,本是辯論,結果他們這,反倒是成了對晉王的聲討大會。

 更有不怕死的學子臉色脹紅道:“晉王如此狂妄自大,包攬國政!這是將太子殿下置於何地?難道大明真成了晉王理政不成?還有倫常可言?”

 “我看,晉王怕是別有用心。”

 這句話讓大家有些錯愕,沒料到這傢伙敢說這話。

 但都已經說出來了,又想到這裡除了自己人沒別人,更有甚者附和道:“確實如此,晉王這般愛出風頭,怕是別有想法,若是當真如此,怕是不得不防啊。”

 “防?拿什麼防?晉王有兵有權,若是其一呼百應,怕是……。”

 這些傢伙已經不是想死那麼簡單了。

 這是拿九族的脖頸子在鍘刀上擦。

 眾人依舊激烈的討論,言語之中,晉王已經反跡明顯!甚至到了馬上就要兵圍皇城,一呼百應的程度。

 所謂清談,雖諸事皆可議論,但卻也沒料到這些傢伙如此的口無遮攔。

 朱棡在原地站了一會,隨後緩緩走過去。

 下一秒,便有人發現了朱棡。

 “大膽!”

 眾人豁然起身,當即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