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行者 作品

第三十三章,寫好每點

想到這裡,河畔老翁心裡也拿起筆寫了這首散曲。就是在哄孫童時,在甲辰年春分時節,寫出一曲秦皇半島六區建設的火熱工地建設情景。

隨著年齡漸大,但筆耕不停,學習不停,哄小孫童,不忘創作,不忘為秦皇島詩詞建設城市,不忘為秦皇島散曲鄉建沒努力,添磚加瓦。

不要小瞧,一個詩詞學會的建立,不要小瞧一個詩群的建立,不要小瞧一個詩詞美篇在網群出現,更不要小瞧那些退了休人員,在晚年餘生獻給詩詞。

她(他)們一字,一行,在貢獻自己的餘熱!

尤其,每個無工作,無職業,生活在農村,在不起眼的地方,書寫著起眼的篇章。書寫著年華,為她(他)們大唱讚歌,祝福她(他)們在詩詞路上前進!

當數字,人物,事情的情節等在各時節段,反覆表達著一箇中心思想。在詩文,小說運行中稱之為“立意”時。河畔老翁一首忙祿中,拈取周邊景色的詩句,便一句句形成了。不能寫一行,寫一字,二三字行吧。有時,心中,吟一字,能記住,則記。忘,就忘了。也不遺憾!凡正,是動腦了。動腦,說明正明腦袋能動,也不吃虧。

主題,文學的叫法是“立意“。最早它曾是一個音樂術語,叫作樂曲中的主旋律。後來被移植到文藝創作及文學寫作中。

現在,叫“立意”。查閱,明朝文人在《詩法》中說,“意者,一身之主也。“立意,對詩文起著制約之作用。沒有立意,或者意不明確,詩文就是一堆材料。立意,則制約著詩文內容。制約著詩文情節的運行。

立意,從社會及事物,情節中藝術觀察,得來的。與時代,社會背景,時代作者政治,政策水平,以及生活積累,藝術觀察現實分不開的。年歲大些的,可能社會經驗豐富些,年歲輕者,會慢慢增加社會經驗。

詩的直覺情感,直抒胸臆,都是離不開立意。一般在絕,律中較多,較明顯。不是說詞,散曲不講,也要講。

就說詞與曲的小令,長調,套作往採取觸景生情。先景,在情。景後,接著便是情,也有的先情,後景。夾敘夾議,情景交融。如何運用,都要在情上下功夫。就是小令,小絕,也別看其小,其內質不小。也要在社會生活情境中,也要顯現出人與人的情感來,推進故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