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檔少年時 作品

第二十三章 紅女孩


                  第468章紅女孩(求月票訂閱)

  初見來到北大已近一個月。

  在這段時間裡,她走過了很多隻存在於課本和電視上的地方,一塔湖圖,荷塘月色,五一紀念亭,天安門廣場,頤和園,長城……這片土地給了她一種蒼涼的、迷醉的、歷史感與當下感兼具的感覺。

  對於剛剛來這裡的新生而言,北大有一種神聖感,而北大的中文系,應該是中國近代思想的起源地和聖殿。初見從來不會缺席任何一堂課,她喜歡東方文學簡史老師的指點江山縱橫捭闔,也喜歡當代文學老師的口若懸河讓自由的思想在學生們的心裡肆意徜徉。

  當然,除了正常的課程,初見現在最大的興趣就是待在圖書館裡看書和寫作,偶爾有時間,她也會和室友一起打羽毛球。這時候,她就想起高中的那些美好時光。

  考進北大中文系的學生,都會有一個關於文學的夢想。

  初見也不例外。

  唯一不同的,可能在於付諸實踐層面。初見是個想到就會去做的女孩。

  剛剛開學不久,恰好那時候有一個國慶詩歌節,初見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也熬了好幾個夜晚,她寫下一首宏大的組詩,《墟,或祖國的天空》,開篇第一章節她是這樣寫的:

  焚後的部落

  帶著最堅硬的工具,逃亡

  夜裡鐵器悽絕哀泣

  金屬光芒無可觸伸

  焦灼的黑土

  埋著殘銅青鐵,廢帛無數

  火帶來了災難,理想猶存

  祖先靠次繁衍而來

  祖先靠次照耀子孫

  流傳千秋的光在中國的天空裡

  閃爍不定

  手握殘鐵的人們

  流浪到哪個故鄉

  ……

  一個詩人評委看了這首詩之後,如是評價說:“此詩不論文字技巧如何,才氣、情懷和誠意已經足已讓人震動,但此詩出自一個正處於天真燦漫的北大大一女學生之手,筆觸和思想不免過於沉重了些。”

  初見還是拿下了詩歌節一等獎。

  獎金有800塊。

  這件事情她還沒有告訴張雲起。

  有些驚喜,應該偷偷積攢起來,最後一起和想要分享的人一起分享。

  在往後的日子裡,除了上課,初見把她的精力全部都放在了文學創作上,她看過很多的書,又在北大中文系,天天在文化思想的聖殿裡薰陶,自然而然的認為把青春碎片記錄下來應該是她這個年紀最應該做的事情。

  其實她念高中時就在構思一部小說了。

  小說名字:《紅女孩》。

  故事背景就是她生活了十幾年的江川棚戶區紅山弄。

  思索再三,她決定摒棄大人的思維和敘事方式,她想代入小女孩的視角,寫她在紅山弄的童年和青春期的生活。

  這時候多年讀書看報關注時事的作用便凸顯了出來,她自然而然地想通過小女孩經歷過的事情,看見過的事情,折射出紅山弄這片貧窮落後的棚戶區在80至90年代改革開放浪潮下的樣貌變化,當然,裡面還要間雜些對江川民間風情詩意的刻畫。

  另外,小時候她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但初見始終提醒自己寫的時候應該客觀些,不應該代入過深過重的個人情緒,不能那麼沉重,小說的內在核心應該是溫暖動人的成長,還有小女孩對成人世界種種狀況的質問,對生命真諦的思考。

  當然了,想是這樣想,也可以說創作者在動筆之前永遠都會懷揣著巨大的野心,關於世界,關於國家,關於人生,甚至是將自身命運與社會的種種現象連接在一起,想要表達的自然很多,但是具體寫出來又是怎樣的,初見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