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逼我做神仙 作品

第338章 成道之物

  其形為十二面稜柱狀體,中間有一孔用於穿線。

  稜柱的十二面,都刻有一些奇形怪狀的字體,看字形,應該是上古文字。

  只是離得有些遠,大家一時分辨不清。

  紫陽真人上前,將玉佩遞給張天。

  在場之人同樣被勾起了好奇心,皇帝、徐聞、史尚書、佛道兩門的人,都湊近觀看。

  其他身份不夠的,只得在他人身後暗自著急。

  史尚書身為大儒,一眼就認出來了,道:“這是篆書。”

  “看這字體極其古樸,應該是春秋戰國之時的字形。”

  安佑帝很滿意:“不錯,史尚書學識淵博,不知上面寫的是什麼?”

  史尚書道:“皇上恕罪。臣並不專精上古之字,只認得幾個字。”

  “加上這玉佩有十二面,還有幾個字重疊在一起。”

  “一時半刻,臣實在無法串聯起來。”

  “要不,請國子監的太學博士前來解讀?”

  古人讀書,有一個很重要的技能叫做“識文斷句”。

  因為古代沒有標點符號,光是認識字還不行,還得知道如何將句子斷開。

  這樣才能知道文章的準確意思。

  但也因為這個弊病,很多文章出現了多種解讀。

  例如最常見的《論語》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有多種斷句。

  除了常見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外,還有意思幾乎相反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一種斷句,表面意思是說:百姓只可驅使,不可讓他們知道。

  有點愚民的意思。

  於是有人覺得,這不符合聖人教化之意。

  應該是後一種:民眾能夠驅使,就不用管了,不能夠驅使,就需要教化。

  上古文字光是認字就很困難了,加上古字極其簡略,一字之差,可能意思就截然不同。

  史尚書沒有把握解讀出其中準確的意思。

  連史尚書都認不全,其他人就更不可能了。

  安佑帝正想著是問紫陽真人,還是請太學的博士過來。

  忽然張天“哈哈”一笑:“此玉佩我剛好認得。”

  “說來也簡單,剛好跟你們道門的《小周天功》有些關係。”

  “怪不得紫陽真人將之視為成道之物,確實是機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