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小說的宅葉子 作品

31.第二更 秸稈豬圈





花菲菲不僅是個年輕姑娘,長得瘦瘦小小,跟個孩子似的,臉又是可愛的蘋果臉,嘴巴在不面對葉榆時還是很甜的,自然收穫到包括白雲嬸在內不少嬸嬸婆婆的憐惜。




今天上午,花菲菲甚至不用下地,乾的是協助兩位嬸嬸餵豬一事,兩位嬸嬸也是和白雲嬸走得近的村民,都很熱心開朗,對於知青善意大於惡意。




隊裡的豬都是集中在一塊兒養的,一年大概在五至八頭,具體多少,得看公社分給每個生產隊的具體指標。




沒有生產隊不樂意養豬。




養六頭豬,上交四頭,年底全村村民便可分兩頭豬;養八頭豬,上交五頭,剩下三頭;養十頭豬能剩四頭。




養的豬越多年底分的肉越多。




當然,養豬也不是沒有風險的。




豬瘟是最大的風險,白白忙碌一年多,最後什麼都沒有,為了不讓豬生病,餵豬的往往是固定的兩人。假如附近有大隊得豬瘟,連上山砍豬草的都是固定的人,並且除了餵豬,他們什麼都不幹。




此外,養豬也是有標準的。




所有上交的豬比如滿貫,即至少達到120斤,如果沒有達到,明年養豬指標會被減少;若是超過120斤,多出的豬肉會以一元乃至幾元的價格被農科站收購,然後換算為分紅分給村裡人。




聽起來120斤不是很多,但隊裡可買不到豬飼料催熟。




花菲菲一開始便學著和嬸嬸們搞豬食。




這個時代的豬食主要包括麥麩、豆餅、豬草三種。




麥麩又叫麥皮,顧名思義,是小麥加工麵粉的副產品;豆餅則是大豆榨油後得到的油餅。




嬸嬸說麥麩可咯口子了,豆餅比麥麩咀嚼起來更軟更細,豬更愛吃。




“嬸嬸為什知道呢?”




花菲菲這話一出,兩位嬸嬸都笑了起來,她也不傻,立刻反應過來自己鬧了笑話。




人為什麼知道麥麩豆餅的味道?當然是他們吃過啊!人為什麼會吃豬飼料?在缺衣少食的時下,當然是食物不夠,饑荒年代不得已的選擇而已。




花菲菲意識到自己這麼問,與歷史上“晉惠帝何不食肉糜?”有異曲同工之妙,尷尬地撓撓臉,說:“不好意思啊,我又鬧笑話了。”




“沒事,沒事,”對面大嬸擺了擺手,“你們城裡吃的是商品糧,都是去了殼的麵粉,不知道麥麩也不沒什麼。”




花菲菲當然不會再說什麼自己家鄉那邊主食大米,麵粉都是細面的富強粉,小麥更是打著燈籠沒處找。




另一位嬸嬸感嘆:“這豆餅不僅比麥麩好吃,還更有營養,豬吃了會長膘,可惜就是數量不夠。”




隊裡哪個人家裡榨那麼多油啊?大豆本來就是糧食的一種。




且村裡沒有榨油機,榨油只能去紅旗大隊或鎮上,榨一次需要付油餅,本來不多的油餅更是剩不了多少。




光是麥麩和油餅當然是喂不飽豬的,這個時候便需要豬草。




豬草大多是山上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