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荒 作品

第七三五章 豎我的王旗

    而等到李軒抵達張家口,以‘觀軍容使’身份從軍督戰的少傅于傑已經在此久候多時了。

    這位當朝兵部尚書正據立於張家口的城牆上,負手下望著那無垠無盡般的大晉軍馬,一支支的開出這個長城隘口。

    再遙觀遠方,則可見萬馬奔騰,盔山甲海,軍旗如林。

    當李軒飛身來到城頭時,于傑就側過頭,用略含不滿的目光往李軒看了過去。

    “郡王來遲了近兩日,可知軍中失期之罪?”

    按照他們的預定,大軍六月初三就開始出塞作戰。

    李軒這個主帥,卻直到兩日之後,六月初五的清晨才抵達張家口。

    李軒理虧,只能回以苦笑:“出征之際,朝中亂象紛起,群起鼓譟,六月初一僅是彈劾你我的奏章就有數百,甚至有數十翰林學士圍堵首輔陳詢陳老大人,言出不遜。本王只能在京城再逗留數日,稍作處置。”

    此時京城百官,對於李軒率大軍出塞,北伐蒙兀的反應是震怒不已,夾雜著不安與恐懼。

    五月中旬,虞紅裳拜李軒為‘徵北大將軍’時,群臣百官大多以為朝廷會如同之前那樣以防禦為主。

    可當時間進入五月末,越來越多的人經由蛛絲馬跡,洞察到了于傑與李軒的真實意圖,於是朝野之間群情鼎沸。

    在五月底,朝中的眾多官員勳貴就在全力以赴的阻擾這次北征。

    不過此時大晉軍方的兩個首腦,少傅于傑與汾陽王李軒都有志一同,又有監國長公主鼎力支持。

    這些人的努力,最終都未能發揮作用。

    他們奈何不得這幾人,就把壓力轉移到其他幾位輔政大臣身上。

    李軒對這些人的想法,倒也能理解一二,

    只因大晉自太宗第三次北征以來,就沒什麼好結果。

    太宗生前曾五次北征,每一次都動用了上百萬的大軍。可只有第一次與第二次戰績卓著,先破韃靼,後敗瓦剌。

    之後的三次,雖然動用了無數的軍力與財力,可最大的戰果也就是斬首千級,然後招撫了沿途那些不斷降而復叛的蒙兀諸部。

    也就是這三次北征,導致大晉的財政困窘,大晉寶鈔的信譽破產,不得不放棄交趾。

    最終太宗本人,還病死於第五次北征的途中。

    之後就是正統帝出塞北征,從塞外的貓兒莊,一路潰退到土木堡。葬送了大晉近八十萬兵馬,還丟了一位皇帝。

    所以朝廷內外對這次李軒的北征心生疑懼,其實是情理之中。

    這些人不明情況,自然會擔心朝廷的大好局面,因李軒的莽撞用兵而葬送。

    少傅于傑聞言,這才神色稍緩:“朝中那一群豎子,不足與謀!如無八成以上的把握,於某豈會同意北征?”

    在數月之前,于傑也是堅定的保守派,

    景泰初年以來,朝中曾有數次出兵塞外雪恥之議,都被于傑強壓了下去。

    這是因於傑深悉那時的晉軍守有餘,攻不足,還不足以在塞外與蒙兀爭鋒。

    李軒則是微微一笑,轉頭回望身後的眾多親衛:“豎我的王旗!”

    當‘汾陽郡王李’這面王旗大纛豎立於張家口城頭,整個關口附近近七十萬大晉軍馬,瞬時都發出了雷一般的轟鳴震響。

    所有望見這面王旗的將士,無不都士氣高亢,心緒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