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小三輪 作品

第二百一十六章

    治不好不代表我們會放棄,儘量地讓病人的痛苦程度減輕,策略地告知達觀的病人和他的家屬不要花費不必要的錢購買幾乎毫無用處的營養品和只能加重病情的昂貴藥物是我們的義務。

    據統計,這個世界上的慢病,也就是慢姓xing病能治療好的超不過一雙手的數量。

    所以,作為醫生,不提倡病人的家屬砸鍋賣鐵地為一個明明會很快死去的親人全力地去做無用功。家人也好,醫生也好,付出親情、義務和盡到責任,儘量減少病人的痛苦就好。

    這就是對症治療。

    可惜,華夏的傳統美德有時候和人道主義的本意是相悖的。

    那些孝順的兒女們認為,只要親人活著,哪怕多活一分鐘,或許就會有奇蹟發生。

    他們其實是把希望寄託在虛無縹緲的未知神秘企盼之中。

    可惜啊,這種企盼註定會落空。到時候,親人不在了,他們一家子奮鬥了一生積攢的錢沒了,還欠下許多債務,以後的生活很艱難。

    如果逝者有知,恐怕更加為親人的付出感覺內疚。

    至於親情,這個東西其實和其他的感情差不多啊。長時間的不在一起,感情就會變淡薄,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一個插曲,比如誤會什麼的,或者有人插在中間發洩對您的不滿什麼的,這個誤會就會產生了。

    如果大家都憋在心裡,時間越長,誤會越深,特別是一方毫不知情,另一方根本不給對方知情的機會。

    如此一來,你對他越好,在他心裡,就會認為你心裡有鬼啊,是心虛的表現,是在掩蓋對不起他才對他好的。

    一片好心被當成了驢肝肺,這樣一來,誤會到最後,就成了仇怨。

    光明和黑暗其實是共生的,一旦光明被黑暗壓制,什麼倫理,良心乃至親情都被泯滅,所以,悲劇必然會發生。

    人的性格也是如此。

    沒有永遠的老好人,即便是血緣最親近的親人之間,也不可能避免這種事情發生。

    所以,我要表達的意思,您明白了吧?”

    張旭認為,和劉老這樣已經看透了生死,而且是高水平的文學家和思想家說話不需要字斟句酌,直接把心裡想到的說出來就可以了。

    張旭不知道為什麼要說這些話,他不知道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做執拗現象。哪怕是正常的人,只要長時間地說話,而且是生怕對面聽著的那位不明白,而自己不住地強調一件事或者幾件事的時候,這種現象就會發生。

    話說,從大學畢業以來,張旭基本沒有和任何人說過這種莫名其妙的話,包括石城光這個好兄弟。

    他又感覺口渴了,這也是一種心理現象表現在生sheng理上的表症。

    趁著他喝水的當口,劉老笑眯眯地對輕聲對張旭道:“謝謝你了寒輝,我知道你是擔心我因為兒子的不懂事心裡彆扭。

    只是,你忘了啊,我是做什麼職業的?這些道理我都懂的,就是你說的,當局者迷,或許下一刻我就想開了,沒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