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易果果 作品

第二十章 火星地球化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距離地球最近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超過4億公里。整個星球呈現出橘紅色,看上去如同有火焰在星球表面燃燒一般。幾千年前它被稱之為熒惑星,又或者戰神瑪爾斯星,以及其他一些名字。一直以來,人類在各種充滿奇妙想象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中,無數次的描述了火星的地貌和火星生命。然而公元1964年,水手4號探測器成功飛越火星,傳回了第一張火星表面的照片,那是一個到處都是隕石坑、一片荒涼、一片死寂的世界。

    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終於知道火星是一個大氣密度極低、溫差較大,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沒有生命的一顆星球。然而這些並不能阻止人類移民火星的夢想,終於從公元2415年開始,人類正式啟動了浩大的火星地球化工程。

    華星河坐在前往火星的飛船上,耳中聽著百里對火星的介紹,心潮起伏。吳剛果然信守承諾,很快就安排好了所有事情,於是華星河收拾妥當,在今天坐上了前往火星的飛船。方自如將工資結算給他後,便再沒有出現,也不知去了哪裡?原本還打算向這位不愛管事的老闆道一聲謝,由於看不到人只好算了,也不知有生之年能否再見到他。

    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個月了,這期間對華星河的世界觀改變極大。雖然每日都有廚師的工作等著他,但更多的時候卻是通過網絡汲取各方面的信息,瞭解著這個地球之外廣闊無邊的世界。於是,他產生了流浪星際,自由自在地在無限的星空中遨遊,見識不同的星球、星系、文明的想法,並把這當做了他的最高理想最高目標。

    火星地球化工程開始於公元2415年,結束於公元2916年,歷時五百年才最終完成。在火星地球化過程中,直接催生出了“擬地環境模擬系統”,一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系統性工程,一個集所有科技於一體的方法論。

    火星幾乎沒有地磁場,無法抵禦太陽風,氣體分子非常輕易地就被太陽風吹走,因此大氣密度極低。於是,人類首先在火星南北兩極建造了直徑數百公里的超導環,通過核聚變反應堆給超導環通電,從而產生足夠強大的磁場,避免太陽風對火星大氣的損害,為後面的火星大氣層改造打下基礎。這第一項工作就用去了百年時間,投入了無數資源,才最終在火星上構建了完整的磁場。

    這種構建磁場的方法對能源的消耗非常巨大,核聚變材料供不應求,直到公元3617年,也就是火星地球化工程結束700年後,能源問題才得以緩解。因為在這一年,針對太陽的戴森球建成,人類終於可以充分利用太陽能,為太陽系有人類居住的星球定點提供能量了。

    戴森球以弗里曼·戴森在公元1960年提出的理論為基礎,用無數環繞恆星的衛星構成一個形如球體的衛星矩陣,部分包圍恆星並且獲得其絕大多數甚至於全部的能量輸出。衛星和衛星之間彼此連接,通過能量的無線傳輸,定點向有人類居住的星球傳送所獲取的恆星能量。太陽還有40多億年壽命,所產生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若干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