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960章 改制

    第九百六十章改制

    但是百年以來,制度繁複,機構重疊,很多不適合的舊政沒有取消,而新制度又不斷地出現,新法推行之後,此等現象更加突出。

    祖宗解除了藩鎮的勢力,卻允許開國功臣的子孫以“恩蔭”世代做官,導致國家機構,既無定員、也無專職。

    許多徒有其名而無所事事的冗閒機構和官員,充斥在政體當中,如同黃金當中雜進了土石,讓官制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其二則是蒞其官而不任其職,官職在名實之間悖離、混亂。

    大宋官制,源於割據時期,帶有濃烈的小朝廷色彩。

    那時候的知州多帶軍職,授進的時候或文或武,其實還是屬於藩鎮的格局。

    官、職、差遣,俱用官名,再加上勳號,榮賞,內殿橫行封官,使官制更加混亂。

    而之後國家一直沿用,沒有騰出手來梳理。等到空有其名的三省制度加入之後,官制不但沒有釐清,反而更加混亂。

    王相公主政期間,主張只要各個機構能恢復職能和作用,就算達到了改革的目的。

    如司農寺、都水監等,已對革新發揮了重要作用,收到“董正官制之實”。

    但是其實,還是“名不正,言不順”。

    以自己為例,在南海時的官職,全稱應該是——崇仁保順佐運宣德功臣,上柱國,蒼梧郡開國公,保和殿大學士,特進,太子少保,知交州軍州事,權南海四路轉運使。

    這麼大一堆的稱呼裡邊,其實只有最後兩個才是正經的官職。

    而且在大宋,這樣的情況是普遍現象。

    比如蘇元貞的本官是殿中侍御史,差遣是鄭州知州,結果他拿著自己定工資級別的本官,把人家真正負責彈劾工作的御史蔡確彈劾了一次,這就是職務不明造成的混亂。

    因為殿中侍御史這個官職除了可以做本官,還能做差遣,朝中另有真正幹這個差遣的人存在。

    比如當年趙公大展雄風,彈劾陳執中去職,就是在這個差遣上。

    而趙抃當時的本官,卻又是翰林學士。

    這就大宋冗官現象的存在現實,大量職務虛實間雜,給了很多人偷懶的空間,造成官員在其位不謀其政,互相推諉、扯皮的情況非常普遍。

    而且官職不但名不副實,且官職之間的進階,還達到驚人的三十七階之多。

    所有這些,導致一個下級部門,同時有幾個上級管理部門存在,下頭常常都不知道,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管理者。

    甚至真正能有效管理的,一個都沒有,有些下屬工作多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上級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