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071章 漕運改革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漕運改革

    這條道上往年送抵汴京的糧食,就高達六百萬石,這幾年兩浙荊湖大開發,加上一部分南海拉到兩浙,便宜到沒邊的稻米,已經突破了千萬石之巨。

    按照“貨經漕運,價增一倍”的原則,沿途損耗,那是相當的驚人。

    然而蘇油完全高估了官員們的德性,等到三司統計數據下來,千萬石稻米運抵京師,損耗竟然高達一千五百萬石!

    宋代漕運方式起源於唐。開元二十二年,裴耀卿於古汴河口築河陰倉,使江淮地區漕糧運此納貯,候水轉運。

    之後經黃河﹑渭水至長安,為轉般法之始。

    以前大宋因汴河春﹑冬不能通航,直運漕船沿途又多延擱,為保證京師糧食等物資供應,自開寶五年起,陸續在漕運路上泗﹑楚﹑真﹑揚四州分設轉般倉,卸納東南六路漕糧,再換船轉運至京師,而六路所需淮鹽也可利用回空船隻運回。

    嘉佑後,漕運腐敗,官船數量減少,吏卒運輸的又多侵盜。

    改成發運司後,短期內起到了一些效果,但是隨著薛向人去政息,發運司也走上了漕運的舊路。

    張方平承一度轉般法改為直達法,效果斐然,擔任三司使三年,使京師有十年之蓄。

    而後還是人去政息,漕政再度荒廢。

    於是蘇油乾脆向趙頊建議,多管齊下。

    第一步是將張方平,薛向的法子重新啟用起來,提高效率,減少損耗。

    第二步是將檢察機構運用起來,加強監督。

    第三步是修整水利,讓汴河在春冬也能發揮效用。

    第四步最狠,直接斷掉漕運一半的根!讓漕運給民間商運讓路!

    荊湖的糧食不再發往汴京,直接從另一條水道運往陝西。

    河北需要的糧食也不再通過水運,直接從杭州走海路。

    這兩條線路交給商人承攬,自負盈虧,一下子將運河每年需要運往汴京的糧食減少了五分之二!

    蔡確對蘇油的深沉心機再次有了一些明悟,年前臺諫分立,那可是所有官員都鼓掌叫好的,以為這下日子好過了。

    結果監察機構深入到了州縣,官員們也還能忍,畢竟解決了一部分冗員問題,也是題中之意。

    等到這些人開始發揮作用,官員們突然發現,行賄的成本,特麼一下子翻倍了!

    不過死道友不死貧道,漕倉官員們,實在是貪得有些不像話,嘿嘿嘿,原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次清查的諸多細節,讓倉耗子們無處可躲。

    所有糧倉一起查,讓官員們想借東牆補西牆都沒有機會。

    唯一的辦法就是向當地的鄉紳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