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252章 歐陽夫人

    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歐陽夫人

    王珪趕緊轉移話題:“說這些作甚?蘇明潤他寒門小戶出身,自幼孤貧寒素,這是打小裡苦日子過得多了,上不得場面。”

    “嘖嘖嘖……”說到這個夫人就不樂意了:“人家蘇明潤五歲持家立業,六歲統合江卿,七歲關撲酒坊,八歲開出鹽井,九歲都能去大理擒儂智高了!”

    “你考進士,我可沒少往裡邊貼嫁妝,你那時候都二十多了吧?還好意思說人家寒素?”

    “還有,大宋修宗譜,可是從范文正公、老泉先生和我兄長開始的。有權有財就算是大戶人家了?怎麼沒見得幾家做出家譜來呢?”

    說到這個王珪又不好了,大宋經過五代喪亂,很多家族的世系都泯滅喪失了,於是蘇洵,歐陽修,范仲淹三人不約而同,首開大宋修族譜的先河,以達到“敬宗收族”的目的。

    各家的譜法大同而小近,蘇洵要編寫《蘇氏族譜》,是因為他認為秦漢以來的那些世家,家族中的“仕者”“或至百世而不絕,無廟無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勢宜亡而獨存,則由有譜之力也”。

    在區別遠近親疏的基礎上,結合本族的族人,可以使那些“貧而無歸”的族人,由族中富者“收之”,這樣就可以統合維持封建家族組織,讓弱者得以生存,讓家族一直延續。

    所以,他編寫出本族的族譜,就是為了後人觀譜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

    蘇洵借鑑的,是宋以前的譜牒,記錄的是“世族繼序”,主要用來誇示門第,並由官方的圖譜局記錄副本,核實備案,作為任用官吏的依據。

    結合到入仕制度上,就是“九品中正制”。

    百世傳遞,傳統大士族壟斷統治權,稱為“大宗之法”。

    宋代九品中正制被科舉徹底取代,大宗之法其實已經失去其政治意義,於是歐陽修、蘇洵在修譜的時候,改用“小宗之法”,也就是“五世以外則易宗”。

    蘇洵的方法是“凡嫡子而後得為譜,為譜者皆存其高祖,而遷其高祖之父。”

    這樣修譜,“猶可施於天下,故為族譜,其法皆從小宗。”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五代盪滌,大宗殘破,新興士大夫階層崛起。

    因為經濟和政治地位的相對不穩定性,如果要想追溯五世以上的祖先事蹟,往往遇到其間貧賤的幾世的尷尬。

    既缺少記載,又於族人臉上無光,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乾脆只記五世,即用小宗之法。

    范仲淹、歐陽修、蘇洵都是士大夫裡聞名的大家,他們首開族譜之後,立即成為宗譜形式的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