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69章 雀譜

    娃子們都熱烈鼓掌,看來都很喜歡。

    蘇軾這討人喜歡的氣質,現在就已經初見端倪了。

    蘇軾一點壓力都沒有,走到黑板前面:“那我們就來說說這《千字文》,明潤告訴過你們這篇文章的來歷嗎?”

    娃子們一起搖頭。

    蘇軾責備地看了蘇油一眼:“啟蒙識字的小學之術,我們自秦代便已有之,所謂《蒼頡》、《爰歷》是也。”

    “其後漢代則有司馬相如的《凡將》、賈魴的《滂喜》、蔡邕的《勸學》、史游的《急就章》。”

    “之後還有《埤蒼》、《廣蒼》、《始學》、《庭誥》、《詁幼》等,這些作品中,以《蒼頡》、《急就章》,所推甚廣。”

    “時至梁朝,武帝蕭衍為了教授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右軍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後把這些拓片交給了當時的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興嗣將其編成了有內容的韻文,這就是千字文的由來。”

    別說娃子們了,連蘇油都不知道這些,不由得為現在讀書人的博聞強記學問之精歎為觀止,和娃子們一起鼓起掌來。

    尤其是蘇小妹,眼裡全是崇拜的小星星。

    這種互動方式明顯讓蘇軾非常開心,講得就更加起勁了:“《千字文》,全文為四字句,對仗工整,條理清晰,文采斐然,易誦易記。因此作為我們識字的初篇,是極好的。”

    “文章的內容,大體分為四編。首部從‘天地玄黃’開始,至第三十六句‘賴及萬方’,是從天地初開,萬物生成,一直講到人治之始;”

    “其第二編,從第三十七句‘蓋此身發’,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縻’,所述為君子修心立身,事孝養德,立信褒忠。也就是儒家內修的工夫。”

    “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華夏’,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巖岫杳冥’為第三編。極繪京城形勝,都邑壯麗,典章繁美,群英薈萃,斯為大國之盛治也。”

    “最後‘治本於農’,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誚’為第四編。所述為我們的疆域遼曠,風光昳麗,隱士高人,以及家庭天倫之樂。”

    所謂綱舉目張,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

    又是一片掌聲過後,蘇軾便道:“大致便是如此,你們現在學到哪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