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139章 展布

    第一百三十九章展布

    今晚是回不去了,李拴住便在火塘邊燒起薯蕷,蘇油調了些辣米油,花椒,鹽粉,蘸著薯蕷,一邊吃一邊和李老漢李大栓聊井務。

    卓筒井是大眼在上,大眼中下套管隔絕淡水,然後小眼在下產滷。

    產滷的小眼經過歲月的流逝被滷水腐蝕,或者地層變遷,有時洞壁會垮塌,這叫“垮匡”。

    垮匡將導致岩石填塞滷眼,無法汲滷。

    有時一些工具掉在井裡,或其它人為造成的堵塞,這叫“屙堆”,也會導致無法汲滷。

    現在幾人討論的,就是如何排除這些故障,以及修治深井,需要什麼工藝和工具。

    李老漢越發相信蘇油得到過鹽官世家的傳授,種種巧思令他每日思索的那些問題一一得到解答,逐漸連李大栓都已經說不上話,變成了李老漢提問,蘇油解答。

    除了這個,還有很多的工藝。

    李老漢也將家傳工藝列舉出來,和蘇油相互啟發,參考。

    汲滷用的是單角車或者花車、連接卓筒,將滷水從井裡汲出。

    蘇東坡後來有記載:“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鬥。”

    熟皮是竹筒底部一個單向閥門,置於筒中。入井時被井水衝開,滷水注入,提起時被筒內滷水壓住,密封筒底,可以將滷水從地下幾百米提取上來。

    不過大洪井和五龍井,都是自噴井,要用到這設備,需等到幾百年後。現在只能作為技術儲備,給今後開出的其它井用。

    井滷渾濁,一般濃度在七度到十度,這樣的滷水鹹度低,會導致燃料成本很高。

    為了把滷水濃度提高,就需要曬滷,設備包括支條架、曬壩等設施。

    曬壩一般長六十米,寬二十米。支條架一般長約三十米,高五米。結構如八字型,木質穿鬥,支條架上鋪滿竹椏,頂端做有“天船”。

    天船長十米,高一米,寬十五米,天船安放在支條架頂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條架兩端的與支條架一樣長的空竹筒,竹筒上鑽有不規則的小眼。

    在支架的一側做有筒車,筒車像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圓罩,高六米,直徑五米,被一根橫軸穿著。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個長約三十到五十釐米。並在腰底內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走動,促使園罩旋轉,將曬壩船形坑中的第一次曬濃後的滷水通過罩上的小竹筒輸送到天船裡,再通過天船底部接出的長竹筒的小眼散流後,輸入到濾缸過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