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從周 作品

第793章 勞動人民

    眼看還有兩個月今年就過去了,各路預算造好了嗎?三司統計數據做好了嗎?明年發展綱要出臺了嗎?這些事情料理好了,相必天變也就能夠應對了吧?

    趙頊一想對呀,憑什麼鍋就該老子一個人來背?這麼多事情都沒做你們還好意思說我?!

    下詔,各路點計出入以聞;

    中書,三司,樞密院計較明年各路大事以聞。

    點檢軍用,工役預支數目,檢點一年來各路治政優劣以聞。

    九月之後,棉花就下來了。

    除了摘棉花是苦活外,如今宋人對棉紡加工也並不擅長,光脫棉籽就是一條攔路虎。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是軋棉機。

    軋棉機是非常簡單的機械,就是一個帶有鋸齒的滾筒,和一塊圓弧形帶有齒溝的槽板。

    搖動滾筒,棉花被帶到兩者夾縫處,隨著棉纖維被滾筒的鋸齒勾走,棉花團會越變越小,最後只剩下一點點附著在種子上,通過滾筒和槽板之間的縫隙掉到底下的棉籽收集箱中。

    而大量的棉纖維會被另一頭的一塊檔板擋住,從滾筒上被刮下來,由人定期收走。

    這個機械通過手搖便可以完成,不難。

    還有就是紡紗,將棉纖維製作成細緻的棉線,也需要進行機械改良。

    不過現在有了水力繅絲機,織麻機,然後在它們的基礎上,大宋西北,已經發展出了處理羊毛纖維的毛紗機。

    相較於前兩種機械,處理羊毛纖維的機械,只多了一個牽伸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棉紡上同樣需要,因此如今蘇油採用的棉紡機,其實就是紡毛機的改版,更加精細精密而已。

    一個走錠紡紗機,一次能同時紡織三百根棉線。

    紡毛用的原機型,那是商州胄案搞出來的,名義上的發明者,是大宋使相高士林。

    高家因此成為大宋毛紡業的大戶,高遵裕守著三十萬蕃戶不挪窩,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想到那個二不掛五對數理化一竅不通的高相爺,註定會成為華夏科技發展史上輝耀千古的人物,成為近代工業的奠基人,蘇油就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氣得肝兒疼。

    好氣喲,這才真的是欺世盜名!不行我得給他記在小本本上。

    於是蘇油將毛紡機的發明過程特意寫到了《麈塵錄》裡,說明高相爺不懂數理化,他只有領導胄案之功,其實真正的功勞,應該屬於……

    靠,屬於誰來著?底下的小工匠們的名字誰記得住?

    回憶了半天都回憶不起來,蘇油只好放棄,在後邊鄭重地加上四個大字——“勞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