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月夜 作品

第十八章:規矩制度

   

   

   蕭何這一番話實在是有理,實際上蕭何心中之前是對漢朝律令有腹稿的,他在秦朝擔任了多年的刀筆吏,對秦律很熟悉,所以之前就想要以寬鬆版的秦律來治理大漢,但是洛陵踐法徹底破滅了他的所有心思。

   

   

   

   雖然洛陵並沒有徹底否定秦朝的所有,但是蕭何是極其精明的人,明哲保身的本領一流,直接把心思歇了。

   

   

   

   這幾年才漸漸從昭城的風聲之中感受到一些風向,知道自己之前實在是過於謹慎了。

   

   

   

   呂雉點點頭讚揚道:“律令乃是國家的根本,蕭相國不愧是昭公讚揚的王佐之才。

   

   

   

   東阿侯,朕剛才聽到您說您的五弟通曉三代,是足以克定律令,規矩制度的大才。

   

   

   

   知曉有賢才卻不去招納,不是聖王該做的。

   

   

   

   如今天下一統,盡歸大漢,不知道貴公子是否願意出仕,助朕興盛這疲敝之世呢?

   

   

   

   朕一無所有,只能以高官顯爵來賜予公子了。”

   

   

   

   興盛疲敝之世,這就是呂雉攝政的大願,她要向全天下證明自己的能力,她要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史書上,就像是洛國舊年的執政姬靈均一樣。

   

   

   

   我叫呂雉,字娥姁,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呂氏!

   

   

   

   望著意氣風發的呂雉,群臣皆是讚歎的俯首,這種氣質出現在太后的身上,但是旁邊坐著的皇帝卻半分這樣的氣質都沒有。

   

   

   

   劉邦幾乎是六邊形的皇帝,不論是戰爭,還是治世,還有御人,就沒有不擅長的。

   

   

   

   呂雉同樣是深諳治國和御人之道,結果這兩人竟然生出一個性格這麼仁慈的兒子。

   

   

   

   不類父也不類母,實在是怪哉。

   

   

   

   洛新端正道:“回太后,臣弟自然是願意出仕的,他心中已經有腹稿,再有群臣合力,定然能為您定下合乎世道的律令,絕不像秦法那樣嚴苛,但是又足以使大漢興盛。”

   

   

   

   呂雉聞言笑道:“那就等貴公子到了長安之後,朕與公子交談過後再做定奪。”

   

   

   

   秦漢官員的挑選,在這裡顯示的淋漓盡致,丞相親自舉薦,今日還是一介白衣,明日就能服朱佩紫。

   

   

   

   本來呂雉是準備在這場會議上就直接將大致的規章制度定下來的,但是有了這一檔子事,那就只能往後推了。

   

   

   

   蕭何本以為自己能夠在人生的最後高光一下,卻沒想到洛氏竟然還有這麼一位擅長規章典籍的嫡子。

   

   

   

   不禁有些無奈的搖搖頭,洛氏的典籍太多,人才太多,在這方面自然是要勝過他許多的,或許他心中的那些腹稿,在洛氏這位公子面前,破漏百出。

   

   

   

   他繼續準備打配合,他相信自己多年基層的經驗和多年執掌國事的經驗還是很有作用的。

   

   

   

   人這一生能立下一件大功之事就足以自傲,蕭何對自己這一生已經很滿意了,大漢定鼎之後,劉邦定功臣之時,韓信第一,蕭何第二,洛亦第三,這就是對蕭何的認可。

   

   

   

   他不需要再增添什麼功績來證明自己,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和洛氏把關係打好,將來在史書上能多多為自己美言。

   

   

   

   《洛宮春秋》蕭何是讀過的,他可是太清楚同樣的事情,史書之中的褒貶是完全不一樣的,史官只保證事情的真實,但是不保證不會有個人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