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184章 烽火臺與信號塔

最大的優勢當然就是傳播速度,理論上來說一個訊號在二十分鐘內就可以穿過一千公里。

這套裝置也很快被人改進,比如奧地利建造的高塔用的是電燈,類似摩斯電碼在晚上傳訊。

再後來還有人靈機一動,將只需要玻璃就能做的望遠鏡也融合了進去,這樣兩座信號塔之間距離可以放的更遠,節省了成本。

不過很快電報機就被髮明瞭出來,這類信號塔也很快就被淘汰。】

孔明不由得再次感嘆後世人的奇思妙想。

光幕上映照出來的據說是密碼本的東西讓劉備眼暈,但孔明和法正很快就看出了門道。

孔明有點不太確定:

“似是由算學衍生而來……”

法正則是對其描繪的內容憧憬不已:

“即使一個時辰內能將命令傳遞千里,亦是強悍。”

就連張飛的臉色也慎重了不少:

“烽火若是舉火為號,僅能在夜晚,殊為不便,若是白天燃煙,所費頗多,又易誤發警示,只需換一換……”

作為一個領軍的,張飛對此感受最是清楚。

戰場上就是因為擔心信號混淆,以及傳遞不變,因此只能靠燃煙,傳遞儘可能簡單的信號。

比如最簡單的進攻,撤退,勝利,失敗等等。

但若是能相隔五百里,還能準確傳達出“範疆你給我往北奔襲百里,再往西奔襲五十里,狠狠偷襲敵軍後部”,那效果就完全不同。

“只是這番邦文字,傳達起來似乎頗為簡單。”

法正研究了一下反而有點撓頭。

孔明對此反而不是很在意,文字不同,故而沒必要完全效仿彼輩。

光幕舉的例子清楚,因此他也很快明白過來,這套傳訊重要的僅有兩物:發訊者和收訊者都要懂的密語,以及多樣組合的標誌物。

即使不用這個丁字搖臂,用多色旗幟也能達成一樣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孔明研究了一下,用這種密語似乎短途通訊更加好用。

而孔明很快也發現了一個新稱呼:“望遠鏡?玻璃?”

光幕上是一個簡筆勾勒的小人,託著一個圓筒在眼前,對準了遠方一個微小的信號塔。

“唯有透明玻璃!”

成都的玻璃工坊,如今所能燒製的玻璃雜質依舊明顯,但有部分已經能勉強透視。

孔明閒時把玩也發現了,透過玻璃視物,所見之物會有明顯的變形。

對此他本打算等入冬之後往漢中一行,鑿冰以代替透明玻璃研究一下。

而沒想到如今已經看到了一個類似之物,因此幾乎是飛快的孔明就有了醒悟:

“裝於筒內……視凸凹之別,有不同效果?”

“按其所言,似是能看到遠方之物?”

孔明頓時心癢癢的,恨不得漢中明天就下大雪,立馬過去取冰嘗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