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484章 豆粕

在大豆種植上,秦漢認識到了施肥的重要性。

兩晉南北朝時,鐵齒耙發明使百姓更易於平整土地,作物混種的技術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

唐宋兩朝,南方的水旱輪作和北方的犁深耙細各有特點,切切實實提升了田地畝產量。

元朝時更進一步,先人們首次認識到了保墒的重要性,開始學會利用平整土地的手段,使土壤上層密實以鎖住下層水分和養分。

另外就是雖然古人看不到也不知道大豆根瘤菌的作用,但同樣也發現了大豆的種植能很好的保證土壤中養分的存續。

增加土地肥力,改善農作物輪作制度,這些東西並不需要顯微鏡也能看的清清楚楚,再加上大豆種植技術的改進,終明一朝,大豆的種植面積是一直都在擴大的。

從明中期開始,大豆的種植面積就超過了兩千萬畝,年產逾三百萬噸,達到了歷史高峰期。

大豆畝產量飛速提升,以大豆為原料的豆腐製作技術也被改進,這種食物也正式走進了千家萬戶,王侯黔首皆食。

而製作豆腐的殘餘物豆粕,則引領著明朝再次攀上了一個傳統封建帝國新高峰。

就像宋繼承了唐的造紙技術併發揚光大一樣,唐宋的百姓就已經發現可以利用大豆榨油,而且無論是榨油還是制豆腐過程中殘留下來的豆粕豆渣,都是極為優質的牲畜飼料。

而對完全不缺大豆的大明來說,此物最大的意義就是使民間養馬更為容易。

明朝的馬政相比較漢唐兩朝並無多少新意,但靠著價格極為低廉但營養豐富的豆粕,明中期的全國馬匹數量遠逾漢唐。

雖然其中有多少合格戰馬還是兩說,但對明朝來說,大豆產量的迅速攀升,確確實實降低了養馬的難度門檻。】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