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手工拉金絲

  蔡毅和耿萬華看得格外認真,他們在對照李逸的技藝,和當初專家組復刻時的區別。

  經過對比後,他們驚訝發現,李逸的技藝水平,竟然比專家組還要專業得多!

  李逸用的掐絲手法,和專家組復刻的完全不同。

  他用了一種雙勾雙線的掐絲法,製作出的纏枝蓮紋飾十分的豐滿華麗,圖樣很是飽滿。

  看著李逸精妙的手法,蔡毅和耿萬華交換了下眼神,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震驚。

  這種掐絲手法,比專家組用單線掐絲的方法節省了一半以上的時間,而且成品的效果還比專家組好得多。

  他們都有些懷疑,這該不會是歷史上景泰藍器物掐絲真正的技法吧!

  很快,李逸就掰好了一隻碗上所有的掐絲圖案。

  除了纏枝蓮之外,還有碗口的變體夔龍回紋,碗底的蓮花瓣紋,碗壁萬壽無疆四個大字,以及底心的子孫永寶的銘文字樣。

  其中底心的“子孫永寶”四字篆書銘文是這套碗的核心所在。

  它前三個字是取自乾隆親筆題過的篆書字體,而最後一個寶字,還被景泰藍匠人精心設計成了一個特殊的字體。

  這個“寳”字蘊藏了“王”和“八十萬壽”的寓意,剛好應了當時乾隆過八十大壽的喜事。

  尤其是最後一筆的弧線很特殊,和常規的篆書不同,是用了萬字的起筆,狀如元寶。

  所以,如果不知道這層寓意,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復刻仿造這套碗,是會被一眼看出真假的。

  將所有的圖案掰好後,下一步,就是將它們焊接到金胎上了。

  這一步,同樣是難點所在。

  想要讓圖案牢牢粘在胎體上,在煅燒的過程中,不會脫落下來,又不會留下痕跡,不是件容易的事。

  專家組在復刻的時候,嘗試過無數的粘合材料,用過化學膠,生物膠,甚至是鐵絲捆綁,效果都不理想。

  最後煅燒出來的胎體,圖案和胎體的粘合總是不牢固,會有縫隙,很容易脫落。

  所以,在李逸進行這一步的時候,蔡毅和耿萬華看得很認真。

  5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