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機杼

  就像屈原在《招魂》寫到的“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一樣。

  配飾方面,楚人也有著自己的喜好。

  “紉秋蘭以為佩”,“服艾以盈要兮”“解扁薄與雜菜兮”,“何瓊佩之偃蹇兮”,從蘭艾香草,到青竹玉石,都可以成為楚人的配飾。

  這種自由的審美,也影響了屈原,李白以及後世的無數人。

  就連後世的漢服,都是從當年的楚服基礎上改來的。

  而在空間中,李逸是親歷了這個審美演變過程的,並且還是其中的主要推手。

  在他開始學習紡織的時候才發現,紡織並沒有多難。

  說白了,紡織就是用一根根絲線按照橫、豎、斜等方式編織起來,最終彙集成一整塊布而已。

  這個過程,和竹編幾乎沒有區別。

  它們的各種花式編法,原理也都是相通的。

  甚至可以說,紡織就是用絲線代替竹絲的竹編。

  當然,這兩者並不能混為一談。

  但萬法歸宗,在李逸看來,它們之間的原理都是共通的。

  李逸本就是竹編大家,正所謂一法通,萬法通。

  他在上手學習沒多久,就已經成為十分優秀的織紝了。

  而且他學習過程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學習怎麼操控那種老式的織布架了。

  原本他以為在掌握了所有材質的織法後,他就可以返回現實了。

  可他等了一年又一年,卻始終沒有等到迴歸的契機。

  因為有上一次的經驗,他並沒有著急,而是尋找著破局之法。

  他知道一旦滿足返回現實的契機,他是肯定可以返回的。

  但這個契機,他得先找到才行。

  根據上次的經驗,他認為,最有可能的原因,還是因為他的技藝沒有達到極致。

  就像上次他將竹編技藝開發到極限後,契機就出現了一樣。

  他的問題,是還沒有把技藝開發到極限。

  可他已經試過了所有的材質和紡織的方法,如果還要提升,那就只能從生產力的方面想辦法了。

  從他開始學習紡織的時候,就已經發現,織紝們用的紡織工具太原始了。

  她們用的是一種原始的腰機。

  就是前後兩根橫木,用腰帶綁在織工的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