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二百三十三章 范仲淹的兩難境地(二合一)

“何為內部矛盾,何為外部矛盾?”

張儉疑惑。

范仲淹也沒有解釋,只是說道:“這樣打下去,大宋或許會元氣大傷,可遼國必滅無疑。”

“那也比讓宋國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內亂滅亡,讓宋國得了便宜強。”

張儉正鋒相對道:“何況此戰我們也不是沒有勝算,從前年你們與元昊交戰,再到今年與我們交戰,你們的手榴彈還有幾顆?你們的火炮就真的能擋得住幾十萬大軍嗎?”

“大遼南下,元昊也絕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此時你們西北軍精銳抽調到了河南,你們就真的能全力防守得住我們與元昊一起殊死相搏嗎?”

“還有即便是你們能夠防守得住城池,野外的百姓怎麼辦?兵禍之下,整個北方的黎民都要被捲入其中。”

“哪怕你們不管北方百姓,只想與我們死戰。為了維持軍隊花銷,勢必又要繼續加徵賦稅。南方我們或許打不過去,然賦稅大頭全部加徵在南方百姓頭上,他們會不會造反起事,會不會抗拒官府?”

“到時候留給你們宋國的,只會是內憂外患。而不是什麼遼國滅亡,西夏滅亡的情況。”

“因而面對這種你死我活的境地,我希望經略相公想清楚,數百萬,上千萬的黎民死活,取決於你一人。兩國未來是否能夠繼續安穩下去,同樣取決於你一人。”

他目光淡然,依舊是那種平淡的語氣說著這樣極為殘忍的話。

只有這種平淡的語氣,才能讓人感覺到對方只是在陳述一句事實,而不是什麼威脅、恫嚇。

范仲淹的眉頭頓時緊皺起來。

他也沒想到遼國這麼狠,這一招真是玉石俱焚的玩法啊。

說句實話。

遼國人要想繼續打下去,他並不畏懼。

問題在於,現在的大宋還沒有壓倒性的武力,光靠手榴彈和火炮,雖然能夠決定一場戰爭的走向,卻不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滅亡。

遼國的體量很大,大到雖然經濟遠不如宋國,可兵馬強悍程度有過之而無不及,不然也不會壓制大宋百年。

特別是現在河北路的手榴彈的確所剩無幾,此戰結束之後,軍中的庫存只剩下數萬顆了。

遼國要是立即發動進攻,與宋國玩命,他唯一的辦法就是隻能龜縮回河北,憑藉著河北的層層堡壘,抵禦敵寇的入侵。

但萬一遼國放棄攻城,捨棄了自己的後方,完全不需要輜重糧草,就是一路騎馬南下,跑去河北大名府劫掠,跑去河南開封府劫掠,跑去一切可以去的地方燒殺搶奪呢?

遊牧民族可不像農耕民族那樣,需要種糧食保持後勤補給。他們的馬騎在哪裡,就在哪裡掠奪。後來的蒙古大軍,便是靠這樣的打法一路殺去歐洲。

到時候哪怕范仲淹趁著遼國空虛,佔據了整個大遼又怎麼樣?

宋國腹地被打爛了。

就相當於幾十萬流寇在宋國腹地四處破壞,那即便是宋國版圖擴張兩倍又如何?

打下來能治理嗎?

腹地的那麼多流寇怎麼辦?

怕是遼國南下的時候,頃刻間就是無數受兵災的百姓嗷嗷待哺。

數百萬上千萬人流離失所,甚至丟掉性命。

這樣的場景,一想到就讓范仲淹已經覺得深深的頭疼。

不得不說,張儉不愧為耶律宗真最倚重的大臣,跟劉六符比起來,實在是老謀深算得太多。

不怕跟敵人打架,就怕敵人跟你玩命。

我一個月幾十萬上下,你一個月三百塊的,打贏了沒賺頭,打輸了賠光光。

的確讓范仲淹感覺到為難。

只是遼國這邊提的條件又讓范仲淹有些難以接受。

趙駿曾經嘲諷宋真宗趙恆,說澶州之戰宋國打贏了,卻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件,每年要給遼國那麼多錢,實在是丟臉。

這次他打贏了保州之戰,還要給遼國增加歲幣,那不鬧嗎?

到時候別說他自己不樂意,就算是把這件事情送回給開封交由官家跟趙駿處理,他們估計都不能接受。

所以面對這樣喪權辱國的事情,范仲淹是萬萬不敢答應,免得趙駿來戳他的脊樑骨。

“歲幣之事.我可以向陛下保留。”

沉吟許久之後,范仲淹說道:“但增幣之事,就不要再提了。當年澶州之戰,我們大敗遼軍,擊殺你們遼國大將,卻換了一紙澶淵之盟,已是國恥,此番再勝利,又增幣這麼多,跟官家怎麼交代,跟百姓怎麼交代?”

“歲幣必須要增,因為若是少了,我主就不能安撫各屬國和部落,那麼他就只能帶著那些不滿於此戰失敗的屬國和部落人,再南下跟宋決一死戰。”

張儉搖搖頭道:“這對於大宋來說,最多也就是顏面問題,而對於大遼來說,卻是存亡的根本!何況顏面問題你們也根本不會有失,此戰你收復淶水南岸那麼多土地,回國之後,你怕是在宋國威望已到無可復加的地步了,若你再取消歲幣,就不怕功高蓋主嗎?”

“呵呵。”

范仲淹笑道:“這倒是不勞仲寶公牽掛,我主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我自是能得到官家信任,不會有失。”

開玩笑。

再功高蓋主,蓋得過趙駿?

只要趙駿一天在,趙禎就絕不可能猜忌他。

所以老範心裡清楚得很,自己的底牌從來都不是帶著宋軍打勝仗,而是背後有趙駿在支持。

“老夫並不是在挑撥,只是提醒一下經略相公而已。”

張儉沒有絲毫被拆穿後臉紅的意思,只是淡淡地道:“經略相公有這份忠誠是好事,不過有些事,該做與不該做,希望相公能明白,相信大宋皇帝也能理解相公之苦心。”

“唔”

范仲淹沉吟了起來,他知道張儉是在提點自己,沒必要讓趙禎去猜忌他。

雖說有趙駿保著肯定安然無恙,但收復燕雲一部分土地的功勞確實太大了,再加上取消了歲幣,到時候朝野上怕是讓他辭官致仕的都數不清了。

南北兩宋,對於有天大功勞的臣子,甭管文官還是武將,巔峰就打壓,幾乎都成為了慣例。別的不說,趙駿不就跟他說過,童貫收復燕雲十六州,封王后眨眼間就被罷官了嗎?

想到這裡,老範竟還真有點覺得對方說得有道理,只是他最終還是搖頭道:“不止是顏面,這增加二十萬貫賦稅,又要多多少民脂民膏,我不想給百姓增加負擔。”

“你呀,真是死腦筋。”

張儉皺眉道:“老夫問問你,若以往蕭太后之時,每年壽誕要送多少禮?”

“這個都由皇家來送,我等除非問陛下,卻是不知。”

范仲淹老實回答道。

“每年不固定額,但基本上不會少於二十萬貫。”

張儉輕笑道:“如今大遼與宋國重修舊好,而我們陛下壽誕將近,宋國一來道賀陛下壽誕,二來歡慶於遼宋罷兵,送來壽禮,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嘛。再不濟,大不了我主陛下請天后迴歸,再過一次天后應聖節即可。”

范仲淹一下子就明白了。

遼宋之間除了歲幣以外,其實也還有別的互相贈禮。比如遼國與宋國皇帝、太后過生日。

史料記載,遼宋建交一百多年,宋遣遼使節共680人次,遼遣宋671人次。

其中光接待遼國使者的費用就達到兩到四萬貫,然後向皇帝、太后送禮,基本上都維持在十到二十萬貫之間。

只是由於對等關係,宋國皇帝和太后過壽誕,遼國也往往會回贈,只是沒宋國那麼多,但幾萬貫到十多萬貫還是有,勉強不會讓宋國虧得太多而已。

如《契丹國志》記載,某年宋皇過生日,遼國送了大一堆禮品,包括馬匹、獸皮、金箱子、銀箱子、水晶腰帶、海東青等等。

禮品名單非常長,基本上都是東北特產,什麼牛、羊、野豬、魚、鹿臘肉之類的野味都每樣幾百箱。

雖然不如宋國直接給絹布、金銀銅錢那麼大方,但林林總總算下來,其實也是價值不菲,並沒有完全就是宋國給遼國厚禮,遼國打發叫花子一樣給宋國薄利,否則宋國顏面上也掛不住。

顯然張儉的意思很簡單。

既然你為了顏面不直接給歲幣,那就把這二十萬貫當作是壽禮,雙方互相給個臺階下。

即宋國並未增幣,取得了大勝,礙於與遼國兄弟之邦,不願意你死我活,依舊維持原來的三十萬貫歲幣,多出來的二十萬貫是什麼呢?

那是宋國給遼國皇帝慶賀生日的禮品。

要是覺得遼國皇帝這生日過得有些奢侈的話也沒關係,那就讓蕭太后回來,反正宋國劉太后已經駕崩了,遼國也不會再給宋國太后回禮,宋國只需要按照以前那樣給蕭太后慶祝生日就行。

如此一來,雙方一個拿了土地的實際好處,又有了顏面。另外一個多出來二十萬貫,也能有錢安撫部落。算是大家既保住了裡子,也保住了面子。

一時間,范仲淹陷入了兩難境地。

這錢。

該不該給呢?

大家理性討論下,該不該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