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蛇怪 作品

第三百九十九章 倭寇狼子野心




“什麼事?”



眾人看向他。



趙駿說道:“日本這個民族的性格。”



“民族性格?”



晏殊詫異道:“民族還有性格嗎?”



“當然。”



趙駿笑道:“漢人民族因為是農耕民族,有習慣定居性、不愛遷徙、重視農業、注重勤勞務實等等特點。遊牧民族則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危機感強、適應力強、善於騎射等特點,這都是民族性格。”



“原來如此,那你說說,日本有什麼民族性格?”



晏殊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慕強、狼子野心、缺乏安全感、善於兩面三刀、對穩定的大陸充滿迫切與渴望。”



趙駿一一列舉。



蔡齊問道:“如何能得出?”



“地緣因素。”



趙駿說道:“你們可知道,唐朝時期,日本只是派遣唐使,而從沒有真正向唐朝朝貢,也沒有承認自己是唐朝屬國這件事吧。”



說著他搖搖頭道:“說來可笑,我自己是學歷史的,但直到最近這幾年才知道這件事情。”



他讀大學時《史料選讀》這個選修課根本沒有選,不過由於對漢朝和唐朝感興趣,所以對漢唐的歷史倒是有一些研究,因此看唐朝史書,一直以為日本是唐朝屬國。



可直到最近幾年潛伏在日本的內應蒐集到日本的一些史料,他才明白日本把唐朝耍了。



原來每次日本派出遣唐使,唐朝都以為他們是來朝貢的,因而對他們的稱呼都是“朝貢使”,與別國的使節一視同仁,將日本人帶來的禮物稱為“方物”,也給了日本大量的賞賜。



所以在唐朝的史書當中,一直都把日本當成屬國看待。



然而日本內部卻根本不承認他們是朝貢使者,也從來都不要求唐朝皇帝對他們進行冊封,甚至歷屆遣唐使連國書都不帶,每次來都用套路欺騙唐朝皇帝。



比如天皇這個稱呼,皇帝都只敢稱為天子,日本人卻說他們的國君是天上的皇帝,遣唐使當然不敢提起。



但是他們也不願意將自己的君主叫作國王,那在日本同樣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他們再一次採取折中手段,使用“主明樂美御德”這個名稱矇混過關。



“主明樂美御德”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就是天皇二字的日文訓讀法寫,唐朝人不明所以,還以為是日本國王的名字。所以唐玄宗《敕日本國王書》開頭就說,“敕日本國王主明樂美御德”。



從這一點上看就知道,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想過加入唐朝的朝貢體系,他們只想來偷文化、偷制度、偷技術、偷學識而已。



聽到趙駿的話,眾人都瞪大了眼睛道:“還有這種事情?”



“不錯。”



趙駿解釋道:“雖然在唐史當中記載日本是唐朝屬國,可他們日本內部不管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史書,都不承認這一點,現在你們明白了吧。”



“唔”



范仲淹皺起眉頭道:“日本果然是狼子野心之輩。”



趙駿繼續說道:“還是剛才的話題,高麗受地緣因素影響,會直接面臨東北的遊牧和漁獵民族襲擾,因而對於能得到大宋的保護非常欣喜,願意做大宋的狗。”



“日本就不一樣了。”



“他們作為孤懸海外的島國,沒有外部入侵威脅,自然就不希望頭上有個爹,所以他們根本不會承認唐朝是他們的宗主國。”



“像明朝時期,有一個爭貢之役,日本兩個地方諸侯為了爭奪進貢利潤,派出了兩撥朝貢使團來到中國。他們在寧波發生衝突,不但相互殺戮,還在回國途中沿路大肆燒殺搶擄。”



“那麼為什麼會有兩個日本諸侯爭相進貢呢?是因為明朝對朝貢國賞賜非常豐厚,所以日本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看到了其中的利益,於是加入到了這個體系裡去。”



“但他們根本沒有真心想成為明朝的屬國,純粹就是他們骨子裡的現實和狡猾讓他們覺得這有利可圖,於是地方大名冒充日本國王來明朝行騙。”



“而且他們內部地震頻發,讓日本人極度缺乏安全感,因此日本的國策其實一直都不是希望被人保護,而是自己入侵出去,佔領一片大陸,以此擺脫以前朝不保夕的動盪生活。”



“譬如與唐朝發生白江口之戰前,日本就控制了朝鮮半島的百濟國。”



“在唐朝滅了百濟之後,還扶持當時在日本作人質的百濟餘豐璋王子歸國繼位,試圖擊敗唐朝,佔領整個朝鮮半島。”



“後來明朝時期,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自信心大漲,就想著滅了明朝佔領中國,號稱“席捲明國,合三國為一”,浩浩蕩蕩發兵朝鮮,想滅了朝鮮後再進攻明朝。”



“結果兩次萬曆朝鮮戰爭,日本再次被打得大敗而歸。”



“由此綜合種種,就可以看出日本從來都沒有想老老實實做中國的宗藩,而是一直遊離於朝貢體系邊緣。有好處的時候就上貢,沒好處的時候就不上貢。”



“即便是過來上貢,也一直欺騙中華王朝,對外用各種辦法巧言令色,矇混過關。對內則一直以“神國”自居,說什麼中國皇帝是日落處天子,他們是日出處天子,妄圖與中國王朝平起平坐。”



說到最後,趙駿環顧眾人,擲地有聲地道:“日本這個民族,本性就充滿了狡詐與欺騙,狼子野心,可見一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