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商開始的千年世家 作品

第49章 孫叔敖(2)

  孫叔敖道:“臣也沒有一勞永逸之法,只有一時之策!”

  “還行相國直言!”王雍道。

  “請君上下令,讓卿士貴族大戶之田產,遷到城外五里之外。距城五里內不允許任何卿士貴族置田產!”

  “這是為何?”王雍有些奇怪。

  “君上,卿士貴族的田產大多都靠近城邑和溝渠,河渠灌溉必然是先以他們田產為先,而後是其他百姓,若是將卿士貴族留在此處,百姓定然難以灌溉,因此需要將這些人遷移到更遠的地方。”

  “此外,請君上下令,田產每一戶名下最多千畝,超過千畝之後,賦稅加三成!”

  “相國,此詔令即便下達,對那些卿士貴族也作用不大,他們完全可以將家中田產分給眾人掌握,眾人分戶,可實際上依舊是他們一族掌握!”王雍搖搖頭道。

  “君上的確如此,不過人心會變。”孫叔敖道:“初始,此法自然可行,可若是時間久了,或者掌握田產者死亡,其田產歸誰?是其子還是家族?”

  “按照淮律,這田產自然是歸其子嗣,可是原本的宗族會同意嗎?到時候肯定要鬧起來,只要官府按照戶籍劃分,這土地自然是歸戶籍人所有。君上覺得這些卿士大族以後會如何?”

  “會大戶變成小戶,卿士大族的力量會被削弱。”

  “這些大戶被分拆成小戶,力量分散,自然也就無法再去欺壓小戶百姓。”

  “相國之策果然妙極!”王雍聽完講述,立刻就明白了,這計策完全是在考驗人性,可是人性這東西,是最經不起考驗的!

  “那就依照相國之策行事!”王雍同意孫叔敖的建議,然後下達了詔書。

  ......

  孫叔敖,春秋時期淮國丞相,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工程家、經濟學家,史稱孫叔子、永安君或永安公,因修築永安渠,輔佐淮成公稱霸,於管仲並稱為春秋第一相。後人稱之“淮相千秋業,永安富萬家。豐功同大禹,偉業冠中華。”——《劍橋中國史·春秋篇·孫叔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