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未知寒 作品

第四十三章有人出劍斬黃龍

    青槐臉上浮現一抹笑意,沒有說話。

    李扶搖沒有去看她,繼續說道:“故事中總有些厲害的人物,你總不會希望自己都和那些人物有些關聯啊。”

    這一次青槐反問道:“那你為何不能成為那一類厲害的人物,李扶搖可不比任何人差上半分!”

    聽著這話李扶搖臉上盡是笑意,和之前青槐如出一轍。

    ——

    那位延陵皇帝下樓之後,徑直返回皇宮,身為一座王朝的決策者,他身上的擔子不輕,屬於自己的時間也不算多,這座王朝每日都有些東西需要他拿主意,就比如現如今擺在他之前的兩樁事,兵發周國一事在摘星樓上已經做了決定由著陳國和周國兩敗俱傷,之後無論誰勝誰負,他都將讓延陵軍伍之中的虎將領軍去將這兩國疆域重新插上延陵的軍旗,然後便是將那些偏僻地方的小國一一全部從山河中抹去,這些本來就是延陵的國土,只不過以往不管不顧,現如今想要收回來都算是理所當然。至於要不要繼續派人緝拿那兩人,延陵皇帝其實並沒有真正決定,十幾位不到青絲境的修士,外人看來也是一份不小的財富,但依著延陵皇帝來說,其實不多,坐擁如此廣袤山河的他,手下豈止只能驅使這麼幾人而已。只不過王朝臉面實際上才是他需要考慮的而已。

    根據線報,這兩人一路北行,明顯便是要踏出延陵疆域去到那座大餘王朝,並無其他想著要危害延陵根基的舉動。

    思慮良久,他在御書房的桌前寫下自己的旨意,很快便由專人送往涉及此事的衙門。

    又在桌前批示幾封摺子之後,便丟了硃筆,來到御書房外的御花園當中,微微仰頭,有些無奈。

    可等他抬頭望向東邊的時候,這位延陵皇帝神情微變,竟然開始在臉上出現些不可置信的神色。

    片刻之後,他竟然好似失魂一般叫喊道:“昌谷先生,你果然乃是當世大才!”

    ——

    洛陽城東邊的那座高逾百丈的摘星樓上,此刻風起雲湧。

    那座高樓頂端正對著那片雲海,原本靜謐祥和,不知道為何,現如今竟然一反常態,整座雲海波動,變幻莫測,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盤坐在高臺上的李昌谷橫劍於膝上,神情平靜,身側那捲詩稿被風吹得獵獵作響。

    頭頂開始電閃雷鳴。

    驚雷聲彷彿便是在李昌谷耳邊炸響的一般,若是換做一般人,只怕早就被嚇的神魂顛倒了。

    七十餘年以來都不曾發生過這般景象的摘星樓現如今便確確實實是發生了,那些學宮佈下的禁制被驚,便成就了現如今這局面。

    電閃雷鳴的雲海之中,好似有一條金黃色蛟龍在雲海翻騰,在陽光下,更是光彩奪目。

    翻騰之間,那條身長超過十丈的蛟龍甚至便在李昌谷身側盤桓。

    而那位始作俑者,只是坐在高臺上,平靜不語。

    如此景象,實在駭人。

    之前延陵皇帝尚未下樓時,李昌谷便說要有一日,一劍破開此地。實際上自從七年前他不曾出竅神遊下樓之後,境界便已經漸漸穩固,甚至在這禁制中,已經艱難的走到了之前的太清境頂峰,只差半步便可再度跨過那道門檻,重新回到朝暮境。

    於是在延陵皇帝下樓之後,他便嘗試著重歸朝暮,只是並未想到會讓摘星樓的禁制齊齊發動,竟然是成就了一條蛟龍困他。

    看著這條金黃色蛟龍,李昌谷笑道:“世間從不曾見過真龍,李昌谷甚至都不太相信世上真有這種東西。”

    果不其然,在李昌谷說出這番話來開始,便好似當真惹怒了那條金黃色蛟龍,它雖然不做出什麼舉動來,但圍著李昌谷的距離便又近了幾分。

    李昌谷搖搖頭,懷中鐵劍驀然出鞘。

    隨著一聲清越的響聲,這柄普通不能再普通的鐵劍直入雲端,帶著無邊劍氣,對峙著這條蛟龍。

    那條蛟龍龍鬚浮動,似乎是在相問李昌谷如此境界如何膽敢出劍?

    李昌谷則是爽朗大笑,“有何不敢?”

    實際上在摘星樓上,用儒教修士的手段效果要比劍士手段高出不少,但李昌谷自從走出學宮之後便立志不再用半分學宮術法,此刻只有舉劍而已。

    看著這條黃龍,李昌谷平靜道:“今日我只入朝暮,下不得樓去。但也須你看看這一劍到底如何。”

    話音未落。

    鐵劍朝著黃龍碩大的龍頭而去。

    帶著一股平和劍意。

    鐵劍與龍身才相遇,便迸發出一道耀眼金光,那柄原本已經是鏽跡斑斑的鐵劍,在這道金光當中,竟然是開始褪去那些鐵鏽,劍身變得雪亮。

    這柄原本只是李昌谷在某座山崖下撿起並且取名苦晝短的棄劍,現如今一點都不畏懼那條黃龍。

    李昌谷默然在心中數了三個數。

    三個數數完之後,他便站起身來。

    就是這一刻,這位被困於此樓七十餘年的劍士重歸朝暮境!

    整座摘星樓劍氣大作。

    李昌谷握住苦晝短,一劍揮出,劍光閃現。

    鐵劍深入龍頸,沒有鱗片橫飛,沒有鮮血迸射而出,只有那條黃龍化作金光,緩緩重歸雲海。

    李昌谷持劍而立,神態像極了七十多年前,一人一劍走下學宮時的樣子。

    那一日,他站在京口山下,對自己說,“既然讀書到了最後是道貌岸然,那我提劍求一個問心無愧好了。”

    是的,這位半路練劍的讀書人並未遇到過什麼教他用劍的前輩,只是覺著用劍能直抒胸臆那便練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