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太陽的向日葵 作品

三百二十二章 以工代賑

    田豐的民屯策,盧植的軍屯策,其中還是盧植的軍屯策更為高明。盧植是東漢末年少有的文武兼備的大才,他不僅執政經驗豐富,也是一位大儒,更是一員名將。可謂是一個全才。趙匡胤在把柴宗訓趕走,建立宋朝以後,宋朝的祠廟中就把盧植的牌位放在孔子牌位的旁邊。孔子作為至聖先師,盧植能和他平起平坐,可見他有多厲害。在原有歷史軌跡上的盧植,因為被漢靈帝用囚車運回洛陽,所以對東漢朝廷失去了信心,最後隱居於家鄉的軍都山,鬱鬱而終,他的才能也沒有得到完全的釋放。

    但劉範的橫空出世,讓他看到了東漢王朝的希望。他在劉範身上,看到了東漢王朝的未來。和他有同樣的看法的,還有劉虞、黃琬和蔡邕。所以,一被接到涼州來,盧植就迫不及待地把他醞釀已久的良策獻出。這軍屯策,是盧植夢寐以求實現的。但朝廷沒有實現軍屯策的任何條件,所以劉範就得以利用。

    軍屯策對民屯策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對比。相較於軍屯策,民屯策的剝削性更大。民屯者需要和國家以四比六的比例瓜分收成,只能自留四成;而軍屯者雖然需要全數上交,並且在戰時衝鋒陷陣,但軍屯者的家庭卻只需要和國家以三比七的比例瓜分收成。所以,參與軍屯遠遠要比參與民屯獲利更大。如果不參與屯田,百姓又不能獲得國有土地的使用權。所以,不論是涼州百姓,還是流民,都會傾向於選擇軍屯。

    只要有大量百姓參與軍屯,劉範就能徹底解決兵源和軍糧問題。因為兵農合一,不僅軍事力量大幅上升,而且由於軍屯對農業生產影響很小,綜合實力也會大幅提升。更利在千秋的是,劉範可以藉助軍屯策的推行,喚醒漢人的尚武精神。在春秋戰國時期,戰爭頻仍,所以華夏人十分尚武。到了漢代,自從漢武帝以來,“漢兵一人頂胡兵五六人”也成為定式。但東漢後,社會穩定下來後,人心開始渙散,由於生活富足,戰爭太少,漢人的尚武精神逐漸消退。藉助軍屯策,大部分的人都必須參與軍事操練,還有可能上戰場。這樣,尚武精神就可以捲土重來。在以後的歷史裡,就算漢人國力虛耗,遊牧民族也不敢輕易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