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一百六十八章 議定軍功

 
“朱鳳進爵的事,先暫緩議,先說王威寧的吧。”朱祐樘主動將話題岔開。

 
第一個議題,有關陳銳的,皇帝算是“大獲全勝”。

 
但隨即在第二個議題,也就是朱鳳得爵的問題上,文臣給皇帝使絆,皇帝聽出來,然後就先轉入第三個話題。

 
把王越的功勞先給定完了,再說朱鳳的事。

 
當然還有個隱藏話題……涉及到張周的,這個可能就不在朝堂上說,可以拿到內廷會議上再講,畢竟連張周自己都沒苛求一定要以此軍功來獲得什麼。

 
……

 
……

 
第三個話題隨即開始。

 
涉及到王越軍功的部分,現場近乎所有文官都想出來插幾句。

 
朱祐樘也不讓在場的人發表什麼意見了,他直接以個人意見為先:“朕讓禮部參考過過去近百年,各次涉及到北關、九邊等處的戰事,也涉及到屢次出兵蒙古,所得的結論,王威寧的功勞,非但已達到賜侯爵的地步,甚至可為國公。”

 
皇帝先把前提條件說清楚了。

 
不算開國,也不算靖難。

 
這兩次大的戰役,所獲得軍功的人近乎佔了大明勳貴的九成以上,他們的功勞也不是從外夷身上獲得的。

 
可能也有部分人尤其是永樂年間得爵的,既參與到了靖難,也參與到期間的北伐等事。

 
這個都姑且不論。

 
就說以跟蒙古草原這些韃子交戰所立軍功,得爵的先例,給王越一個“威寧侯”,並不為過。

 
單以第一位以文官得爵的靖遠伯王驥為例,不算他最後一次西南平亂,就算他三次征討麓川,單以西北之戰的功勞,他是遠不及王越偏關這一戰的。

 
而且王越還有成化年間幾次著名的戰役打底。

 
謝遷出面力爭道:“陛下,王威寧功勞雖大,巧在天時地利,巧在用兵之神,卻令我大明邊關受損,修復靡費甚巨,若以此為功勳彰顯,得高爵定先例,那日後必定會有人仿效,難免遺後患!”

 
以謝遷的意思。

 
就算我們知道他的功勞大,但也不能太張揚,還他個威寧伯的爵位就行了。

 
你非要給他的威寧侯,會讓以後邊疆的督撫、將領等覺得,想得爵就要玩大的,玩大的就要鋌而走險,仿效王威寧把偏頭關給炸了,或進行類似之事,這才能取得不世之奇功。

 
那給王越賜侯爵,就不是在彰顯功勳,而是在立壞榜樣。

 
此話一出。

 
在場的大臣紛紛投以“你謝於喬牛逼”的眼神。

 
別看你平時插科打諢沒個正形,但於李東陽不在的情況下,還要你謝於喬出來挑大樑。

 
謝遷的話音落,朱祐樘到底還是先沉默了一陣。

 
之前朱祐樘也只覺得文官是在無理由限制王越,但聽了謝遷的話,他倒也覺得沒毛病。

 
王越是很牛逼,但炸偏頭關這一條……是不可接受的!

 
連他這個當皇帝的,先前還在朝堂上批評他這種行為,如果單以立榜樣這一條來說,人家謝遷說得也沒錯,誰讓你王越玩得太大,以後朝廷還要拿出至少十萬兩,還有至少幾萬名役夫來完成修築?

 
在修築的過程中,如果韃子再趁虛來犯,這罪過誰來當?

 
但皇帝再一想,炸也有炸的好處,以後韃靼人知道明朝有了這大殺器,再想炸,人家也不會給機會了。

 
王威寧就是有這本事,你們不服也不行。

 
朱祐樘道:“若單以偏關城塞毀壞之事,來論王越的過錯,那朕便覺得是有些苛刻了。若是諸位卿家站在西北將士的立場上,得知朕有功而不能明賞罰,卻以無妄之事來論過錯,如何能振奮軍心?以後邊將再有徵伐之事,是否也要瞻前顧後,以影響用兵之舉?”

 
皇帝等於是在用謝遷的理論來駁斥謝遷。

 
你說王越會立個不好的榜樣,讓以後邊關官將亂來。

 
那朕就反駁,說如果你不好好賞王越,那以後西北的軍將都嚇得不敢亂來……

 
那到底是亂來,取得捷報好呢?

 
還是不敢亂來,以至於束手束腳導致敗北好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