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四百二十二章 傷敵八十自損一萬

 
當韃靼人撤兵的消息,傳到京師時,恰好是凌晨時分。

 
朱祐樘也是在睡夢中被叫醒,此時尚且有一個時辰到天明,朱祐樘也沒心思去睡了,他趕緊讓來傳信的蕭敬舉著燈籠,陪他去往乾清宮。

 
此時已經臨近農曆十月,外面的天氣已經驟寒,朱祐樘出來時還有些不適應,好在後面跟過來的太監給他披上了大氅。

 
“……韃靼小王子領兵撤退了,具體動向不明,還有延綏、宣府、大同各處也相繼上報,說是過去數日,都未曾見到韃靼人活動跡象……”

 
蕭敬在提到各處上奏時,刻意沒有去提偏頭關。

 
其實王瓊的上奏是最早的,但被內閣跟司禮監聯手給壓住了,且對於王瓊上奏要出兵的消息,也選擇了隱瞞。

 
不為別的,這次是他們剋制張周的最好機會,而王瓊的出兵很可能會改變戰略結果……沒有人願意讓大明六千精兵於草原上折戟沉沙,但問題是背黑鍋的人不是他們,而是王守仁和張周,那事情在選擇上就不一樣了。

 
我們這群老傢伙,並沒有給你們,也就是以張秉寬為首這群新銳挖坑,只是不作為,不刻意去幫襯,相當於“放任自流”。

 
所以即便出了任何的惡果,也跟我們無關。

 
“那新建伯有消息了嗎?”

 
朱祐樘得知巴圖蒙克撤走,雖也感覺到事關重大,但他更關切的,還是王守仁所部的上報。

 
蕭敬為難道:“尚未有新建伯行軍的最新動向。料想是其已深入草原,即便是斥候,也沒法穿過韃靼人的重圍,除非新建伯從來路……也就是遼東撤回大明疆土之內,否則……只怕各路韃靼人馬合起來有二三十萬,他是……”

 
有些話,蕭敬也只需要說一半。

 
剩下的,請陛下您自己慢慢體會。

 
憑啥覺得王守仁帶六千兵馬可以在草原上肆虐?肆虐完了還想全身而退?有點不切實際了吧?

 
王守仁這路人馬,很可能是有去無回的,至於他們中途殺了多少人馬,只要消息傳不回來,或者只是通過一些隻字片語傳回來,那從中做文章的方式方法可就多了。

 
說白了,你王守仁在草原上能殺敵十萬,只要你不把證據帶回來,我們也可以說你一個都沒殺,而且還導致自己全軍覆沒。

 
我們要的是“證據”,不能帶回戰果來,全靠嘴說,也沒人承認。

 
王守仁也正是明白這一點,所以當他在可追可不追的情況下,果斷選擇了後者,先把戰場打掃完,然後高高興興回家去。

 
我王伯安進草原,是為了震懾韃靼人,逼韃靼小王子回兵的,不是為了以六千騎兵來踏平草原的……至於平草原的大任,不是說好了要幾年之後再完成?六百門火炮,一萬發炮彈就想滅了草原?太理想化了吧?

 
……

 
……

 
乾清宮內。

 
司禮監掌印太監蕭敬,秉筆太監陳寬和韋彬都在,還有一人是太監李榮,此人出生於宣德五年,如今已八十歲,曾做過司禮監掌印太監,最近被朱祐樘重新啟用,為首席秉筆太監……但並不提督東廠。

 
大明在司禮監用人上,經常會出現老人重新啟用的情況。

 
跟內閣用人論資排輩一樣,也都是以資歷高的一步步往前升,但若是被重新起用,跟內閣又有所不同。

 
內閣大臣除非是守制重新回來的,否則是致仕後重新啟用的,論資歷是要以末位重新往前排,諸如謝遷在嘉靖年間被重新起用回內閣後,論資排輩為最高,卻並不作為首輔,而要居於最末。

 
李榮曾做過司禮監掌印,這次重回司禮監,卻不用跟在陳寬和韋彬兩個資歷尚淺的人身後,而是直接可以為首席秉筆,但卻不能問鼎掌印,除非皇帝特旨。

 
也就是說,司禮監在用人上,更多是以皇帝的意志。

 
司禮監太監來回更迭排次的問題,也經常會出現,但此情況在明朝中後期之後,尤其是萬曆之後,基本未再出現過。

 
“陛下。”

 
李榮作為首席秉筆,在皇帝過來之後,他急忙將早就準備好的幾份上奏,呈現於皇帝面前。

 
朱祐樘坐下來之後,才不慌不忙拿起來看過。

 
主要的問題,蕭敬都已經跟他彙報過,所以朱祐樘大致知道,現在的情況是韃靼人各路都在退兵。

 
朱祐樘問道:“到底如秦紘所言,不明韃靼動向,有可能是假意退兵,或是真退?”

 
這是在問,韃靼退兵是不得不退,還是故意退回去等我們殺出去,好殺個回馬槍?

 
李榮先瞅了一眼蕭敬,這才說出他的看法:“老奴認為,韃靼是倉皇撤兵,否則各路人馬不可能如此協調一致。”

 
“那就好。”朱祐樘道,“趕緊傳令各處,馬上調集人馬出兵,不能坐視新建伯孤立無援,要給韃靼人足夠的壓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