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洲玉羽 作品

133 博弈 初現端倪

 朝中遺留有許多前明時期的漢官, 而以明朝祖制,東宮出閣讀書講學, 舉行經筵典禮,才意味著東宮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認。 

 是以太子出閣一事一直是赫舍裡家和朝中漢臣們關注的大事,時不時就要尋個由頭提起來,給玄燁上摺子。 

 康熙十七年時,沈荃甫任詹事之際,連疏以上,言青宮在於豫養, 引經據典地暗示玄燁, 明朝孝宗太子及世宗太子出閣之時, 年齡皆是四歲。 

 ——彼時胤礽正是將滿四歲,虛齡五歲。 

 沈荃此人, 乃是順治九年的探花郎, 他與董其昌是同鄉,自幼即傾慕董書, 書法極得董書的筆法特點與風神。 

 因沈荃善工書法, 很快便得到了玄燁的賞識,得以到內廷論書,並教導玄燁習字。 

 十六年玄燁建立南書房, 召侍讀學士張英、高士奇等人‘常侍左右, 講究文義’時, 沈荃便在其列。 

 沈菡對這個人印象還挺深的,因為玄燁曾在教她習書時提到過這人很多次, 對他的評價很好,說他的書法‘美好’,他又姓沈, 很好記。 

 玄燁當時給沈菡看沈荃之前入懋勤殿時寫下的一些卷軸。 

 有‘忠孝’、‘光明正大’等大字,也有《千字文》《百家姓》等文章,玄燁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見對此人的書法十分滿意。 

 玄燁:“此人書法遒勁,想來專心習書已經有些年故。朕曾給他看過許多宮中珍藏的晉唐宋元名家的手跡,他對此頗有些獨到的見解。”1 

 玄燁對董字的情有獨鍾,不得不說也有當年跟隨沈荃習書受到的影響。 

 這樣一個天子近臣,甫任詹事便上疏請太子出閣,朝中群臣無不以為是出自玄燁的授意。 

 於是擁護正統的漢臣和赫舍裡家群情洶湧,紛紛附議。 

 索額圖當時覺得此事十拿九穩:“吳三桂一日不死,皇上不管如何外示優遊,內裡必定心焦似焚。” 

 而此時皇上若想要收攏漢族士人,太子出閣當是極大的一步好棋,正可彰顯朝廷承奉中原正朔之心,比之前在全國徵召博學鴻儒更為有效。 

 高士奇卻不太有把握:“我看此事卻未必,若真是皇上之意,提及此事的該是張英,而不該是沈荃。” 

 索額圖一愣,皺起眉來,倒也有理…… 

 此後事情的發展果然與高士奇所說相符,玄燁對沈荃的接連上疏根本不予理會,摺子上只有三個字‘知道了’,再無餘話。 

 之前附議的群臣宛如被潑了一缸冷水,瞬間安靜下來。 

 明珠冷笑:“索額圖這是利慾薰心,昏頭了。” 

 沈荃一介漢臣,不甘只以書法倖進,變著法兒地想要出頭也就罷了。 

 索額圖身為後族,一個滿臣卻和漢臣攪和在一塊兒,現在竟還想把太子交到漢臣手中,皇上斷不能忍。 

 明珠一派多為滿洲勳貴,以軍功起家,很多人不像赫舍裡家和明珠對漢學那麼有研究。 

 這幾日朝上為著太子出閣的事而喧囂,多有人不明所以,跑來請教明相,太子出閣到底是個什麼事?不就是讀書進學,出不出閣有什麼區別,漢臣這都是叨叨什麼呢? 

 明珠給他們解釋,按照以前中原王朝的傳統,東宮出閣講書對太子來說很重要,而且將太子託付於朝廷大臣教導,以後也無須皇上再分心旁騖,可以專心政事。 

 武勳世家現在漢化不深,大多數人家的做派還是偏向滿洲的粗獷,很難理解漢人禮節章程中的彎彎繞繞。 

 有人聽完後不解道:“咱們是滿人,做什麼要從前明的祖制?” 

 明珠隨口應付兩句,沒詳細解釋。 

 是啊,連一個粗漢子都懂的道理,索額圖卻不懂。 

 將太子交於漢臣之手教導,任其受漢風侵襲,脫離皇上的管控,皇上怎麼可能答應呢…… 

 皇上再怎麼崇儒重道、欣染漢風,骨子裡絕對是防漢甚於習漢。 

 皇上是他們滿洲的皇帝,太子也只能是滿洲的太子。 

 索額圖想拉著漢臣給太子壯聲勢,卻忘了太子這屁股底下坐的,可是他們滿洲將士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