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10 作品

612 阿圓的秘密

    家主不在了,那他們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

    早在半月前,朝廷派來的欽差與兵馬便已經在寧陽城百里外紮了營,他們族中上下依照家主先前來信所交待的那樣佈防應對著。

    朝廷顯然也不敢貿然便動兵攻城,曾派遣使者前來送信,信中尚且留有餘地在,大意是指若吳家肯給予明確答覆,承認皇后與世子出逃京師之事乃是受許家所迫,吳家事先並不知情,朝廷便仍願信吳家忠心……

    這說辭固然充斥著“說出去鬼都不信”的自欺欺人之感,且顯然只是朝廷假意安撫的手段,但至少有一點可確定——若非必要,朝廷絕不願在此時同吳家正面為敵。

    就如同鎮國公已佔下臨元城,朝廷卻仍存講和之意。

    明眼人皆看得出來,朝廷之所以這般‘能屈能伸’,肯忍一時之怒,不外乎是想盡力平衡局面,不願讓燕王太過得勢。

    而當下,朝廷還在等著他們吳家的“答覆”——

    本以為待家主歸來之後,一切自有明朗應對……

    可現下,家主卻是再也回不來了!

    京師之變,不僅讓朝廷措手不及,甚至也出乎了他們的意料,在大多族人看來,如此冒險且心急,根本不是家主一貫的作風——

    至於家主究竟是何打算,接下來的計劃又當如何施行,他們無人知曉!

    且最有可能知曉計劃的世子與世孫也不在了,便是方才問及二老爺與三老爺,他們同樣是對家主的詳細計劃所知甚少!

    而家主一死,吳家同燕王最深的羈絆與信任便也等同消失了,他們……當真還要在一無所知的情形下,盲目地去扶持燕王嗎?

    朝廷不可信,而沒了家主坐鎮,難道燕王就一定可信嗎?

    吳家議事廳內,眾族人因此起了分歧。

    “倒不如先順水推舟,暫時順應朝廷之意,以保寧陽安穩……”

    “簡直荒謬!家主與世子世孫皆喪命於朝廷手中,他們一面假意持和,一面於暗中下殺手,分明就是想威懾我等,逼迫我吳氏退讓!若此時讓步,豈不正遂了他們的奸計!”

    “沒錯,家主屍骨未寒,此時屈從於朝廷,吳氏一族顏面何存?來日你我又有何臉面去見家主?”

    “家主的仇,難道不報了嗎!”

    “此仇日後必要討還,我所指順應二字,亦非是打算就此歸順朝廷……謀定而後動,扶持燕王之事尚需從長計議,當下既無對策,難道當真就與朝廷正面樹敵?”

    “叔公此言亦在理……”有年輕人附和道:“吳氏百年基業在此,尚有保持一時中立之底氣。”

    “你也知是一時!便是朝廷礙於大局,肯忍這一時,可日後秋後算賬必不會少,到時若大局已定,吳氏無疑便要陷入被動之境……與其如此,倒還不如助燕王一臂之力,尚算得上是個自救之道!”

    “家主既已拿定主意,必是深思熟慮過,難道你們自認會比家主的眼光看得更長遠?”

    “可家主已然不在了!家主之死,必會牽動大局,便是許家是否會有動搖亦未可知……天下大局,瞬息萬變,你我既無家主之智,又何談承繼家主之志?”

    “……”

    廳中眾聲鼎沸,爭執不下。

    吳景逸忙於處理一應後事,並未露面。

    吵到不可開交之際,眾族人的目光便都聚集在了吳景令和吳然的身上。

    大多還是在吳然身上——世家極重嫡系傳承,吳景令為庶出,在此關頭根本分不到什麼眼神。

    而那一道道眼神中有著期許之色,他們期許著這個男孩子能像他的祖父和兄長那樣,給吳家帶來新的希望和方向——

    可眼看著那個坐在那裡、不過八九歲稚齡、剛失去了多名至親的男孩子面對此等局面隱隱有些手足無措的模樣……很快,那些期許便如數化為了失望。

    甚至那諸多視線中,還夾雜著幾道隱晦的輕視,乃至似有若無的打量與權衡。

    吳然如坐針氈。

    他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怎麼選才是對的……

    他怕做錯決定,他怕辜負祖父和二哥的苦心籌劃,也怕辜負吳氏族人及寧陽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