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見春秋 作品

第326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朱元璋從沒有說小看別的國家。

  對於大孫這般提議,自然完全贊同。

  大明之文化,源遠流長,從非是一家之言,乃博採眾家之所長。

  便如今日儒家,自孔孟傳道,歷經數千載,箇中思想一度改良,還有今日這般獨尊儒術。

  朱元璋是個文化人,簡單點來說,這個自學成才的天才,即便是狀元郎,在文學造詣上,也要遜色老朱幾分。

  老朱是真正的做到了,博覽群書,吸收精華,去其糟粕。

  他無須像普通學子那般,因科舉入仕而讀書,每天在學習的方向,都是往實用這塊鑽研。

  這才是真正的帝皇之道。

  “大孫此法大善,咱漢家文化,向來是包羅萬千,這歐巴羅列國,終歸是有自家文化之所長,把他們的長處,融到咱們大明的短處來,是以便能更加強咱大明。”

  “不過大孫也當注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五胡亂華尤在眼前,割據北方,亂中原四百餘年內,幽雲十六州,多少皇帝日思夜想收歸之地,直至咱的手中,才徹底收回。”

  朱元璋說到這裡,語氣中帶著唏噓還有驕傲,以及對大孫的囑咐。

  五胡亂華的根源,在於漢末三國。

  官府統計漢末人口巔峰,為五千萬餘口計,可在三國鼎力時期,官府在冊人口,不過八百餘萬。

  曹操詩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一場漢末三國延綿大戰,打掉了漢人四千多萬的人口。

  是以曹操大肆遷徙外族人口,填充這空白的勞動力,也因此埋下禍根。

  當時北方漢人的人口,已經對外族沒有了絕對優勢。

  不過在曹操治下,這些外族人口服服帖帖,首領在都城裡飲酒作樂,子民也下了駿馬,開始如同漢人一般耕田養家,開墾荒地,安分守己,學漢家文化,說漢家語言。

  如此長久之下,不出三代,這些外族人自然就融進到漢家之中。

  可萬萬沒想到,曹操死後出了個司馬懿。

  司馬懿也沒啥問題,畢竟老奸巨猾了,整治這些外族人輕鬆得很,可到了後世子孫,就不得行。

  期間在晉武帝時期,大臣郭欽就曾經上書《徙戎疏》:戎狄強獷,歷古為患。魏初人寡,西北諸郡皆為戎居。

  今雖服從,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胡騎自平陽、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盡為狄庭矣。

  八王之亂後,便就是五胡亂華的開始了。

  而後整個北方,便就一直處於外族統治之中。

  這,便就是老朱的驕傲。

  再造華夏之功,奠定中原之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