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見春秋 作品

第464章: 為難的狄玉森

  「事情確實很多,可偌大的國家,永遠不是說幾個人就能把事情處理好的。」

  「我要做的,是對前方的道理,制定出一個大的方向,而具體的事務,是需要臣子們來協助完成。」

  「雖然爺爺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可是我並不想學他,那樣累倒是其次,關鍵是把一個國家的事情,都寄託在一人的身上,這是極為危險的事情。」

  國家的興盛,或許會因為明()君的出現,但國家的延續的根本,確是這個國家的法度,章程。

  不管是哪個朝代,都會有平庸的君主,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更加完善制度,至少碰到昏庸一點的幾個不肖子孫,也能挺得過去。

  朱英想要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理想中的大明,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葉月清聽到這些道理,似懂非懂。

  不過她相信,自己的夫君,肯定能處理好這一切的。

  ......

  應天府衙門,便也就是京師衙門。

  在其衙內的殮屍房裡,狄玉森滿臉凝重的看向四具都指揮使的屍體。

  在大明,作作屬三十行之一,驗屍的醫學,自漢代興起,隋唐時期,便有了作作這個職業的出現。

  雖說現在對於作作極為重視,甚至頒佈法令,上縣須設三人,中縣二人,下縣一人。

  但自古擔任作作之職者,通常地位極為低下,而現在的大明,更有明文規定,仵作後代不得科舉入仕。

  長期和屍體打交道,總會受到一些別樣的目光。

  然而好的作作,對於斷案,極為重要。

  目前大明的作作,學習的書籍,主要還是來源於南宋宋慈編撰《洗冤集錄》,裡面有關於各種仵作驗屍的方法。

  在古代,尤其是死後的屍體,是極為忌諱的。

  解剖屍體在很多人看來,更是對屍體的一種褻瀆,即便是特殊的情況,也需要得到上官的首可,還有屍身家屬的同意,才可以對屍體進行一定的程度的解剖。

  屍體的下葬和目的位置和規格會被認為能影響到家族後代的命運。

  所以人死不能無全屍,更不能死無葬身。

  這也就導致哪怕是解剖,也有著許多的約束和規矩。

  這便要求仵作大多數時候,都要在沒有解剖屍體的情況下,把詳細的檢驗結果報告給上官,留作卷宗,以作斷案的參考。

  因此,作作要懂許多專業知識,精通解剖學及藥理病理,知道何處經絡受傷便危及哪處臟腑,中何種毒便出現什麼症狀。

  判斷越準確,對破案越有幫助。

  所以,仵作幾乎都靠名師傳授。

  認真負責的作作,檢驗屍體極其詳細,從毛髮到指甲,決不放過任何細節,一具屍體總要翻來覆去地查探,尋找可疑之處。

  包括已腐爛的屍體,高明的仵作也有辦法驗證,甚至根據枯骨的顏色來判斷當初中的何種毒藥。

  狄玉森並非是作作,但他的驗屍手法,極為精湛。

  這是家傳,是從盛唐時期,狄仁傑的手中傳承下來。

  《洗冤集錄》狄玉森自然熟悉,而家傳關於仵作經驗的記載,才是狄玉森真正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