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之重整河山 作品

第333章 戰前部署

  獨一師的參謀部除謝成瑞和吳展之外又新增加了大批年輕的面孔,這批年輕人有的來自軍官培訓班,有的出自前線基層部隊,給參謀部增加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新鮮的點子和思路。

  謝成瑞手中拿著的作戰計劃便是一眾參謀傾力合作的結果,他一面指點地圖一面說道:

  “從地形上看,日軍防線的東西兩側都是起伏的山區,只有襄垣區域較為平坦,適合大規模突擊作戰。

  整編後的第二旅已經可以稱得上是一支機械化部隊了,如果從潞城以東或者平順方向向北突擊的話,第二旅的機動優勢便會大打折扣,於我們來說很不划算。

  因此參謀部建議將主攻方向放在中路,第二旅集中兵力突破襄垣,渡過濁漳河,切斷黎城以東日軍的退路。

  第一旅從屯留出擊,渡過漳河北源後向東進攻,拿下虒亭,威逼武鄉。如果第二十師團趕來支援,由第一旅全力阻擊。二旅集中優勢兵力,全殲日軍第37師團或者將之趕出山西。

  另外,參謀部根據日軍第四師團以往的作戰風格判斷,黎城之戰他們很可能不會參與,而是固守平漢鐵路沿線。

  就算第四師團從河南進入山西,我們手中還有三個團的後備力量,應對起來也不會太困難。

  與此同時,還要請求曲沃和臨汾方向的衛立煌所部向北發動試探性進攻,爭取牽制日軍1~2個聯隊的兵力。”

  參謀部的計劃很不錯,日軍第37師團沿濁漳河北岸防禦,一旦獨一師攻破襄垣,只要控制了襄垣以北的廣袤山區,第三十七師團的後路就會被切斷。

  可這麼大的破綻梅津美治郎不可能看不到。

  在過去的作戰中,中、國軍隊的確習慣從山區發起進攻,這是因為那時的中、國軍隊重火力少,機械化程度低,從山區進攻可以發揮部隊雙腳的機動優勢,可獨一師不同。

  梅津美治郎雖然掌握了獨一師詳細的編制情況,但是他的作戰觀念和思路意識還沒有完全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