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國棉一廠是總工程師技術負責制,下面有副工程師,管理生產技術部、機械保全部、技術監督部等,技術部又有工藝科、製造科等,先前技術員都分派到固定的車間,受車間主任和所屬職能部門的管理,其中大部分技術員都是中專生出身,像愛立和王元莉等大學畢業的在技術科也不過二十來個。




今年紡織工業部鼓勵各大紡織廠參與紡織機械的研製工作,為此作為全國十大紡織工廠的漢城國棉一廠,就從技術員中抽調了二十餘人,組織成立了研製小組,負責機器研製工作,先前的王恂、沈愛立和王元莉都在其中。




研製小組的成員只需要保證每季度有百分之五十的時間在車間裡輪崗就行,其餘的時間參與所屬小組的研發工作。




幾人正聊著,織造車間的技術員許青松滿頭汗地找了過來,“沈技術員,你快來看看,胡慶豐他們生產小組的2號織布機出狀況了!”手上還有一點沒洗淨的油汙。




沈愛立最近剛好輪崗到織造車間,立馬問道:“你看了沒有,找到問題了嗎?”




“我和機保部的陳舜一起看了,是機上的牆板壞了,裝踏盤軸的孔眼磨損。”在原主的記憶中,織造車間最怕的問題之一,就是裝踏盤軸的孔眼壞了,雖然修復原理比較簡單,就是將孔眼改成“修配尺寸”,但是需要保證兩牆板上的孔眼軸心成一條線,避免踏盤軸發生傾斜,所以你就算你拆下來修好了孔,裝上去後極可能無法保證兩孔眼的同軸性。




這個問題,沈愛立知道在後面幾年就會出來通用式的機動工具來鏜孔,但是現在的條件依舊是在原位上手動鏜孔,操作難度極大。先前廠裡能修這個的武姓技術員,因為思想問題,被下放到東三省的印染廠當工人去了。




此時許青松喪氣地道:“自從武技術員去東北以後,我就一直擔心孔眼的問題,越怕越躲不掉。”雖然說現在鼓勵技術員不藏私,但是這是人家的獨門絕活,連自己徒弟都防著一手,外人更不要想了。




沈愛立沒有立即包攬下來,只是安慰他道:“我兩先看看,不行的話,讓廠裡去信給武技術員。”




許青松囁嚅道:“不會去請武技術員的。”雖然武技術員有技術,但是思想覺悟不行,這種人,廠裡不會再聘用的。




沈愛立跟過去看了一下,原理和她想的差不多,為了穩妥性,她先將三把鏜孔刀固定在手用式鏜杆的垂直孔裡,再把鏜孔刀安在每個孔眼的頭端,在將鏜杆一端固定在弓形環螺帽內,另一端小心地擰著螺絲扳手,這時候鏜孔刀開始一點點削掉一層金屬。




金屬的厚薄不僅要一致,還必須控制在合適的範圍內,陳舜看到她開始削金屬,就大氣不敢出了,沈技術員竟然沒有用任何藉口將他們支走,以前的武技術員是他的師傅,他跟著學了三年,也沒學到這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