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螺螄雞的陸凡兄 作品

第1133章 一意孤行!

  隨行的西北研究院教授、中國古都學會副會長李福坦言,同州在前幾十年的老城保護中的確取得了一些成績,另闢新址、建設新城、保護古城,在古城以北建設新城,最大限度地保留部分古城原居民,形成了“古城古、新城新,雙橋分內外,金塔賞古今”的城市格局。但是,近些年同州的古城開發有些操之過急,在度的把握上出現了偏差,古城商業化氣息偏重。

  風追司馬,是前幾年老城改造中最著名的項目,總計劃投資60億元人民幣,將以古城、司馬遷祠墓、黃河生態溼地、創意觀光農業為核心,打造國內最具特色的休閒名城古鎮第一品牌及國際休閒旅遊目的地。

  實際上存在的問題是操之過急、急功近利,出現了強拆問題、破壞傳統民居問題,改變古城舊風貌等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古城內處處彰顯著秦文投的身影,大量新修的仿古建築在古城內比比皆是,古城的面貌確實煥然一新了,但是隨著而來的是古城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氣息也消失了,古色古香的傳統建築讓仿古建築所替代。當地居民坦言,古城的味道隨著改造也變淡了,改造都快把古城改完了。

  王鴻濤考慮的是在改造提升的過程中,讓文物活起來的界限該如何把握?

  目前社會上留存著一股思潮,似乎認為大肆開發,充分發揮文物的價值,讓文物最大限度的發揮商業價值就是活起來。這種活起來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大肆地對文物進行翻新改造,打著保護文物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拆舊東西建假東西,這股風必須剎住。

  讓文物活起來,首先要把文物保護好,其次用人文的、科學的手段,把文物的價值研究透、挖掘好,並形成文物的綜合價值;最後,把這些價值通過現代的科技手段分享給廣大群眾,讓他們瞭解文物背後隱藏的知識和奧秘。

  理想狀態下,文物開發與保護應該齊頭並進,相得益彰。現實中,文物的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時候是一種對立。這種對立的根源在於地方政府歷史觀的淡漠。有些建築被拆了,重新修復的建築粗製濫造,完全破壞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導致假貨氾濫。

  王鴻濤調研結束後強調,文物的開發與保護應該把握度的原則。過分的商業化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庸俗景觀,有種“新影視城”的感覺,失去同州古城應有的肌理,讓人感覺像新城又不是新城。另外,規劃很淺,視野很低的改造破壞了城市的格局,讓城市失去了特色,破壞了旅遊中的和諧美。同州古城旅遊的核心是文廟等在內的多處文物和成片的明清四合院以及四合院背後的人文生活氣息,大範圍的拆遷對韓城旅遊而言實際上是一種傷害。

  王鴻濤強調,古城的保護與開發應該讓政府部門、當地居民、社會團體和企業共同參與。其中政府作為管理主體,從全局角度做好統籌、協調和監督作用,居民是古城開發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發保護要兼顧居民的生活,儘量不要破壞古城的生活氣息;企業是古城保護中主要的參與實施者,主要為古城保護承擔資金、技術、設計以及後期運營方面的工作;社會團體作為第三方監督機構由多方面人員構成,比如文保單位、專家團隊、媒體等,其職責是建言獻策、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