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

    “晉圭,還認得我嗎?”夏元龍支起樓上的窗戶,一道冰冷的月光照射而來,打在他那堅硬的面孔上。

    王鎮圭本是個不苟言笑之人,表情很是平靜:“副盟主於我蘇州書院有保全之功,鎮圭焉敢忘卻。”

    “你的功勞不比我小哇,”夏元龍坦然一笑,“就是知道這裡有個你可以指望,我才毅然從南京趕過來。快坐下吧,我們細談。”

    “是。”

    王鎮圭將公服脫了,撂在衣架上,單穿著裡面一件褐黃色的布衣,在他對面欠身坐下。

    “南京因處在萬陸二人掌控之中,新政暫難以推行。惟蘇州經前番一役,使書院聲威大振,百姓皆蹺足以待,官府顯然力不從心了。若不號召眾人上書請願、改立新政,良為可惜。只是朱院長等不明大義,尚有畏懼之心……這令我頭疼啊。”夏元龍說罷,長嘆一聲。

    “夏先生,《行要》中所言新政,涉及廣矣,不知此番欲行那條?懇請賜教。”王鎮圭低頭作揖。

    “抱歉,是我心太急了,一下子說太多,你可能聽不明白……”夏元龍使勁拍了拍腦袋,“那我先講這新政。”

    “書院吸取了前幾次失敗的經驗,即執著於小修小補,而不把真正的底牌和盤托出,導致人們都無法瞭解衛先生改革的真正目的,把這當做官府內部的爭鬥,故而畏縮不前,不肯為之吶喊奮力。當然,不是說丟掉循序漸進,我的方案是:先請本地官府准許思和書院參政,改去教書育人的名頭;再廣納民間志士,傾聽百姓意見,給我們造個厚積薄發的陣勢;最後,集體向官府要求,讓書院有監督地方的職責,由數以萬計的百姓,數以萬計的眼睛,糾察官員。”

    王鎮圭耐心地聽著,待他說完,便問:“如此力度甚大,若想讓官府同意,有些難吧?”

    夏元龍道:“這僅僅是第一步,充其量不過作個民間的登聞鼓罷了,並未干預朝廷選派官員,他也沒理由把事情鬧成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