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橋頭 作品

第八十九章 巧議、化爭(六)

    看到沈竟太監接過了國書,太子便向他遞了一個眼色,示意他趕快宣讀。沈竟旋即拆開國書,面不改色地讀道:“大西洋國國主致中朝皇帝陛下:貴國炮擊吾船,事已閱月餘,而不聞有絲毫歉意,誠為本國軍民所怒也……若陛下仍求敦好,則望能速議和約,其事有三:一,撤去島上邊防,盡廢新政;二,罷黜涉事之官共二十五人,列名於左……;三,禁止本國人在貴國出賣火器。”唸完了,他便從容地把國書摺好,靜觀眾人的反應。

    果然不出他所料,大臣們頓時就像是炸了鍋,一個個臉紅脖子粗,大聲叫嚷起來,或是伏地極諫,或是挽開袖子,直指著廉崇文,要上前與他爭論。

    當然也有不少人躲在混亂的人群當中,低低縮著身子,戰戰兢兢——這些人大多是給了宿宗善好處的,他們本以為能因此消災,誰知還是免不了追責,陷入了驚恐與懷疑之中。

    唯獨葉永甲若有所思地站著,並不附和他們的激憤之聲。倒不是他打算向西洋人妥協,只是和眾人所關注的不太一樣,反而對國書中的第三條十分在意,感到有些不安。

    這一條要求他從未考慮過,準備得並不充分,緊張的心情登時遮蓋住了他其餘的思緒,使得他看似平靜的臉龐上擠出幾滴豆大的汗珠。誰都知道,此一禁令明顯是針對著之前開設的火器廠,如果把它徹底禁絕,帶來的將不僅是火器的短缺,還代表著葉永甲主導的新政完全失敗。

    他認為這簡直是專門來針對自己的,因此特意瞅了一眼廉崇文,後者發覺,也只能回以一個愧疚的眼神。因此葉永甲心裡猜度,計策要麼是他出的,要麼是吳思經出的,只有這兩人對自己瞭如指掌。‘且不管他,先按著陳同袍的計劃來,到時候見招拆招就是了。莫要自亂陣腳……’他擰了一下額頭上的汗,默默想道。

    鈕遠的一對眼睛掃視四周,在旁看著暗喜,腦子裡蹦出了一大堆主意,連忙向太子稟道:“罷黜之議雖系番人輕狂無禮,然本朝全以法度責人,不該有所躲避。當令沈公公放開膽子,把涉事者的名字念上一遍,細審其中情形,若有失職之人則罷去,沒有就一條條地回駁他。如此行事合情合理,使節縱算想要挑事,也無處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