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宇 作品

第二百九十七章 交流

    所謂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而且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現在的浦音排演中心三號藝術家排演室裡,全是行家。

    如今楊景行的演奏,已經完全不是他還在尚浦高中時那種機械式的音符拼湊,也不像和紐約愛樂樂團合作時期那種精準的旋律和絃表達。

    李迎珍知道,楊景行真正的變化是在升c小調奏鳴曲完成之後,而那之前楊景行只是在不斷進步。

    在經歷了一次成熟成功的創作之後,楊景行沒再繼續表現出讓人難以適應的進步,而是開始變化。雖然那種變化很細微,但是對於李迎珍或者喻昕婷的聽覺來說,帶來的感受卻非常大。

    而對這種變化,李迎珍也給予了相當大的肯定和鼓勵。李迎珍把楊景行的變化歸結為他在作曲方面的學習和練習,所以對楊景行的創作都由支持到督促了。

    楊景行的天才名聲剛傳播開那會,他的演奏是博取眾家之長的。那時候,他彈莫扎特的時候會有一些保羅巴杜拉的神韻,彈貝多芬的時候有肯普夫和吉利爾斯的優點糅合,而彈肖邦,也會時不時讓人聽到魯賓斯坦的風格技巧……

    雖然楊景行的這些“模仿”比較明顯,但是這不妨礙他背上“天才”的名聲。只要能足夠能力,模仿好了赫洛維茲,你肯定也是當之無愧的新一代鋼琴王者。

    悲愴,貝多芬早期的第十三號作品,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還遠遠不如作曲家後期作品那麼深邃得讓人無法理解。作品難度不是那麼嚇人,又有比較強的戲劇性和旋律美感,所以被很多人彈過,當行家們聽到悲愴,那麼他可以在腦海中拿出很多版本來對比,尤其是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

    前幾個小節,楊景行就讓人大掉眼睛,主旋律似乎在跳躍,切分音並不是特別明顯,節奏變化簡直要離經叛道了……

    如果是一般的聽眾,他們會認為聽到了又一個不錯的悲愴第三樂章,沒什麼大不同。可是內行看門道,好幾十個行家,熟不熟悉楊景行的人都睜大了眼睛,似乎想確認坐在鋼琴前的到底是不是天才楊景行。只有李迎珍處變不驚,很放鬆的樣子。

    第二十三二十四小節,幾乎所有鋼琴老師都會強調這裡要輕巧連貫,可李迎珍似乎對楊景行失職了,楊景行彈得並不那麼輕巧。可是,楊景行在這裡一反常態表現出的一點厚重感也無法讓人說他不學無術,因為感覺上是那麼一氣呵成天衣無縫。

    第一百三十小節,楊景行卻又靈巧了起來,至少比他以前表現出的那種雄渾大氣要溫和了不少。

    ……

    還好,老師同學們已經不再緊張擔心。楊景行是給出了不少新鮮的詮釋和表達,但是他沒突兀沒造次,他是在演奏,他神情專注,感情統一,貫穿始末。

    一個樂章結束,大家很安靜,沒人鼓掌,所有的眼睛都看著楊景行。

    楊景行不休息,面向同行們說“勃拉姆斯隨想曲。”

    這下響起了一些掌聲,不過很快停止,因為楊景行開始了,還是那麼專注投入。

    而勃拉姆斯結束之後,在幾個教授的領導下,大家把之前欠貝多芬的掌聲都一併補上了。

    剛開開始的時候,好多人可能還不理解為什麼天才要選擇一首難免顯得稀鬆平常的曲子。

    如果拋開了歷史時間價值,這首勃拉姆斯的隨想曲確實可說一般,至少想象中天才是不太鍾情這類作品的。

    可楊景行彈完後,好多人就理解了,這鳥人是來炫耀的。楊景行幾乎是在搶劫,通過他的演奏和編曲技巧把勃拉姆斯的創作功勞都搶到了自己手裡,而且還搶得那麼體面正派,成果不凡。

    或許是因為勃拉姆斯的歷史地位不如貝多芬,楊景行在這首隨想曲上做的手腳比彈悲愴時多得多,不光是節奏和輕重緩急,他甚至敢篡改和絃旋律!

    作為一名演奏者,楊景行這樣做很冒險。不管他的天才是不是得到了公認,但對絕大部分人而言,楊景行身上絕對沒有霍洛維茲這種大師所放射的那萬丈光芒。而沒有那耀眼的光芒,就別指望聽眾任由你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