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遊 作品

第二百二十二章 全面封國,建國安北


  大旭自從分封中域諸國,取得成效後,便開始推行全域分封。

  九月八日分封東泰九州,聖旨封三十六國,得十三國承認其宗主地位;九月十二日分封西蜀七州,聖旨封二十八國,得九國承認其宗主地位;九月十八日分封南境十州,聖旨封三十九國,只得十國承認其宗主地位。

  中域之外的分封,遠低於朝廷期望。

  除開部分皇族子弟、忠臣的屬國,大部分接受分封還願意承認大旭宗國的,都不是什麼強大藩鎮。

  這些藩鎮之主,或是實力不足需要名分,或是沒有野心貪圖安穩……

  靈氣復甦,各方扶龍宗派爭先恐後下場,凡是有根基的潛龍,都明白接受封國名義的利與弊。

  對於潛龍來說,利是一時的,弊卻是後面需要大力氣才能抹掉。

  非要在脖子上套上一道枷鎖,從此受限於“大義”?

  可以說,大旭中央影響力越小的地方,願意接受這個封國令的藩鎮越少。

  中域還能有一半封國響應,承認宗主,拱衛四方。

  到了東泰、西蜀便一落千丈,自立建國的趨勢非常明顯。

  江南無人問津,南境認宗的封國全在荊湖。

  這些富庶繁華之地尚且如此,北境便更是可以預見的不堪了。

  因為自大旭立國起,北境的地位就不高,很少得到朝廷的政策傾斜。

  中央王朝之外,有諸多邦國,而北方的草原藩國最強,每出雄主,都有南下之念。

  在北境民間有種說法,大旭只是將北境七州,當作發配罪犯、抵擋叛逆藩屬的屏障。

  自立建國的潮流,便是從北境梁州而起,北境人可從來不慣著你。

  但畢竟是偌大的七州之地,幾千萬百姓,朝廷不可能不爭取。

  九月二十四日,朝廷使者到達北境,共分封三十五國。

  七州之地,分封三十一國,這裡面有多少一郡小國可想而知。

  陵州三皇子,得州城及三郡之地,被封為陵侯,就是最大的國家了。

  另外六州,基本上伯國都很少,大都是子、男之爵國,顯得朝廷很小氣。

  只有定州因為周柏的異軍突起,導致三足鼎立的格局比較明顯,是分封了三個大國。

  分別是總督雷浩渺為定侯,建國地盤為定州郡、龍豐郡、永泉郡小半;呂定為定西伯,建國地盤為平河郡、興運郡、永泉郡大半;周柏封安北伯,建國地盤為平蒼郡、瑞南郡、邊城郡。

  不過除了雷浩渺接受定侯之封外,呂定和周柏都沒有接旨,他們可不需要朝廷的這個名分。

  特別是呂定,對於朝廷分割永泉郡的舉動很不滿,就憑定州水師控制幾個港口,就算佔據小半地盤?

  周柏對於呂定如何趕走朝廷使者,又是如何在定西造勢,他不怎麼關心。

  他只是覺得雷浩渺頭頂的那個定侯頭銜,有些刺眼,一個不是皇族、王公的人,居然上來就能被冠以“州”名爵位。

  根據周柏判斷,朝廷在定州的這樁氣運生意,肯定虧本。

  定州郡再繁華,人口也並不是多到離譜,只有兩百餘萬,加上龍豐郡的幾十萬,一個侯國人口居然不到三百萬。

  如此被封定侯,朝廷要多支出不少氣運,這可不是雷浩渺的忠心和表現打動朝廷,不符合現實利益。

  只能說要不就是雷浩渺有了不得的後臺,要不是朝廷要讓雷浩渺壓制周柏和呂定。

  後一個理由,周柏確實能理解,就北境七州的情況來看,一州只有三個勢力的也就定州了。

  哪怕是梁州,除開梁侯趙啟外,依舊有四五個割據勢力。

  三國鼎立,看似穩固平衡,同時也是最容易統一的格局。

  因為周柏和呂定崛起得實在太快,雷浩渺並沒有左右大局的能力。

  一州之國,可以立州鼎,這將完全斷絕一州氣運和大旭的聯繫。

  九月二十五日,拒絕朝廷敕封的第二天,雷浩渺和呂定紛紛放出消息,要宣佈建國。

  而準備周全、目標明確的周柏,卻是根本不用等。

  ……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七日,定州北部,一個全新的國家建立,其名為安北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