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遊 作品

第三百一十七章 退讓,西涼都督府


烏蕃大軍下高原,本意是想揚威北境,以武力護持佛法傳播,結果卻在第一步就碰得頭破血流。

 
武威一戰,十萬烏蕃精銳被夏軍剿殺過半,共有四萬多人被俘或者投降,其中還有上萬戰力極強的僧兵。

 
真正從峽道突圍的只有寥寥數百人,主要將校全軍覆沒,巴特爾選擇戰至最後一刻。

 
只是他到死沒想明白,為什麼眾佛修以生命為代價請出佛陀,烏蕃軍的結局還是沒有一點改變。

 
佛道在天庭最輝煌的時刻,曾經佔據半壁江山,那是人間殘餘佛修堅持下去的信念,佛道勢必會再度昌盛。

 
可如今西天佛陀降下意志,居然坐視佛土淪陷,信徒死傷慘重仍舊不管。

 
一萬僧兵明明可以死戰到底,最終選擇投降,就是太過失望。

 
是不是他們被諸佛拋棄了,烏蕃不再是諸佛欽定的佛國?

 
巴特爾作為萬里無一從底層爬上來的帥臣,智慧深藏,自然猜到他們崇敬的佛與夏王達成了某種協議。

 
能挑明嗎?不能。

 
他懼怕給諸佛帶來更嚴重的後果,如果死就是協議條件,那他們就只能去死。

 
鐵馬秋風大散關。

 
自秦州開疆設立以來,這座位於秦州邊境的雄關就深受矚目,歷代王朝亂世關城都要易手數次。

 
北境潛龍要借大散關扼守西蜀乃至作為入蜀橋頭堡,而西蜀潛龍旦有絲毫出蜀野心,也必然會想辦法突破大散關於秦州立足。

 
以往交戰歷史中,憑藉地利以及人和的優勢,多是佔據大散關的守方取勝。

 
西蜀潛龍往往都要拖到一統域內後,才會有時間和心思出蜀,那時有實力的北境潛龍早已佔據秦州,並且將大散關之類的邊境雄關經營妥善。

 
入蜀難,堵住蜀川卻是不難。

 
杜宇得自家好兒子相助點破氣運之迷,拿下巴劍二州後不顧嘴邊的平原地區,反而耗費大量國力攻伐秦嶺。

 
這不僅是為了破除氣運大勢上的鎖龍局,更是吸取前人秦州難攻的教訓,從實際形勢考慮。

 
周柏的動作實在太快,三年兩州,眼看一個強大的王國就要和巴國接壤,讓杜宇不得不提前考慮遏阻夏國擴張之勢。

 
誰說夏國一定會先下北境,萬一野心膨脹攻入西蜀,基業顛覆就在眼前。

 
而且不趁現在拿下大散關及其身後的鎮西、金城等郡縣,等夏國在秦州統治穩固,未來再想自北境出蜀不知道要付出多大代價。

 
佔領秦嶺諸道,只是守住蜀地門戶,擁有面對北國時自保的能力,掌握有蜀外之地才算是有望九五的真龍種。

 
西蜀盆地再向西就是廣袤的烏斯高原,其間有崇山峻嶺相隔,比秦嶺還要險絕綿長數十倍。

 
所以自古蜀時期開始,兩地雖偶爾有過交流,但彼此從未有兼併擴張的想法,實在是天險難越。

 
世代居於叢林的山民橫跨一次兩域,都可能丟掉性命,行走大軍更是不可能,非戰傷亡過大,糧草後勤也完全跟不上。

 
杜宇付出官爵氣運請蜀地宗門出手,他們以修為高深之輩充當暗探及信使,提前得知烏斯域的變動,這才得到一次佈局先機。

 
烏蕃意圖立足中原,以強大的武力護佛,無可避免要與夏國碰撞。

 
而正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秦嶺群山苦熬一年有餘,血戰拿下劍閣、金牛、斜谷等諸道關寨,就是因為聚兵方便。

 
事實上,前期進展也都在杜宇的預料中。

 
烏蕃先鋒突入秦州奔襲大散關,夏國有所防備,可主力被偽秦王拖住,只能以少數精銳守城。

 
接連數日血戰不休,雙方均是死傷慘重,西北僕從軍在蟻附攻城中被打碎了骨頭,周柏賴以起家的伏魔軍也在大散關上徒勞損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