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瀾波濤短 作品

第233章 東施效顰

  劉邦和張良之間的差距就好像孔連順和金喜善之間的差距,除非張良是重生過來的,否則沒有任何人會相信這個時候的劉邦未來會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否則張良怎麼可能會心甘情願的給劉邦當下屬呢?

  當然歷史就是這樣的,所以劉邦和張良相見的這一晚究竟發生了什麼,劉邦到底是表現出了哪些特點讓張良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認定這位已經50多歲的沛公是位明主。

  這一直都是史學界非常好奇的問題,奈何沒有史料可以支撐,於是就只能全憑想象了。

  劉旭本人也思考過這個問題,認為張良肯定是看到了劉邦在個人性格特徵上的一些優點,比如豪爽,厚臉皮等等,於是劉旭就設計了送酒這個劇情。

  但僅僅有性格優點還不夠,雙方還要形成利益上的共同體才行,所以劉旭就設計了劉邦允諾要陪著張良一同興復韓國。

  以劉邦的厚臉皮,在當時那種情況下,許下什麼諾言都是非常正常,更不會擔心能不能兌換諾言。

  而且退一萬步來講,劉邦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能夠當皇帝,當時僅僅只有兩三千人的劉邦,能夠成為韓國的上卿,那就是極為不錯的前途了。

  所以劉旭編的這段劇情在邏輯上是沒啥問題的,好不好看就由各位讀者說了算。

  至於劉旭後面改了大風歌,有讀者會覺得很不舒服,這以後是不是就看不到正版的大風歌了呢?

  其實不然,根據史料顯示,大風歌還真就是一首歌,有點類似於後世的詞,固定了曲調和韻腳,詩人們可以往裡面填詞。

  大風歌也是如此,只不過大風歌就連第一句歌詞也被固定了下來,也就是大風起兮雲飛揚,之後就可以根據唱歌者的心情來直接往裡面填詞了。

  根據各種各樣零星的史料,發現過三首秦漢時期的大風歌,開頭都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後面的填詞卻各不相同,而劉邦的這首卻是最知名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就像所有朋友聚餐都喜歡到ktv裡面嚎一嗓子一樣,在秦漢之時,朋友聚餐都喜歡自己創作一首大風歌,念一首大風起兮雲飛揚,這也是為什麼劉邦會在回沛縣的時候創作那首最著名的大風歌。

  但其實在此之前,劉邦本人肯定也是創作過許多不同的大風歌的,只是詞語的境界遠遠不如那最後一首來的悲涼壯闊,也就沒有流傳下來。

  事實上劉邦本人幾乎沒有任何文字作品能夠流傳下來,秦漢時期的人,也幾乎都沒有文字作品流傳,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不小的遺憾。

  就在這一段的最後,劉旭還設計了一個劉邦借酒發瘋,而張良以東施效顰為例來勸說劉邦不要急著玩女人的故事,也算是劉旭給張良又穩固一下人設了,同時豐富一下劇情。

  這整段文字基本上都是劉旭的個人創作,三國裡面羅貫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個人創作,創造的好不好,由各位讀者來判斷,但劉旭沒想到的是,這最後一段東施效顰的劇情,卻又引發了一場極為無語的大型風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