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飄渺 作品

第一千五百八十八章 寶箱跑了

 看著面前拿著酒菜的武安侯,年輕史吏猶豫了下,眼中滿是狐疑之色。 

 “沒下藥?” 

 楊乾的嘴角狠狠一抽,擠出一絲笑容,但怎麼看怎麼彆扭。 

 “哈哈,哪有的事,巴豆那事,肯定是庖廚放錯了,跟本候有什麼關係。” 

 “但庖廚錯了,本候替他承認,這次絕對沒任何東西!”楊乾直接很不要臉的甩鍋。 

 屬下是幹什麼的?當然是拿來背鍋的。 

 史吏立馬拿過酒食,朝著楊乾微微點頭。 

 “多謝侯爺!” 

 “好說好說!” 

 楊乾立馬回到馬車裡面一屁股坐了下去,剛剛那事,簡直驚出了一聲冷汗。 

 剛剛自己是被氣糊塗了,自己怎麼會不知道史官的的能量。 

 自己是第一個想殺史官的嗎? 

 不,絕對不是,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自己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或者錯誤的事情,雖然不能看史書,但對史官好點,史官還能遮遮醜。 

 可一旦殺了史官,那等於告訴天下人,自己做錯了事。 

 至於做錯了什麼事,天下人不知道沒關係,可以猜啊。 

 至於能猜出點什麼,那就只有鬼知道了。 

 漢武帝牛逼了吧,可大家不光知道他是驅除匈奴的千古一帝,還知道他在位54年,43年都在征戰,是個妥妥的戰爭狂魔。 

 還知道他晚年弄出了巫蠱之禍,這是帝王生涯中的一大汙點,洗都沒得洗,但卻並不妨礙他成為千古一帝。 

 說起唐太宗的時候,楊乾不光知道貞觀之治,還知道玄武門之變。 

 這都是史官的功勞。 

 他們就像一群戰地記者,總是會在事發時出現在現場。 

 後世子孫也稱之史官記錄下來的東西叫信使,也非常信任史官記錄的東西。 

 沒有掩惡溢美,能夠取信於當代,流傳於後世。 

 楊乾記得有個小故事,好像是春秋時期的,當時有個二愣子叫崔杼,他殺了自己的大王。 

 當時跟現在一樣,史官都是世襲的,史官秉筆直書,為了天下,也為了扞衛家族的榮譽,為了寫下崔杼弒其君這幾個字。 

 當時的齊國太史家族,兄弟四人被殺了三個,殺的崔杼都沒了脾氣,只好放棄。 

 與此同時,齊國另一個史官家族,聽說崔杼在殺史官,立馬舉家抱著竹簡趕赴現場,如果把太史家殺光了,他家就接著寫。 

 此舉等於用全家人的性命扞衛真相,扞衛歷史的尊嚴,從此史官和青史的權威就奠定下來。 

 雖然後面的史官一代不如一代,當然也是唐朝開的頭,但不得不說,修史的傢伙,骨頭是真的硬。 

 楊乾不怕修史的骨頭硬,也不怕修史的把他描繪成一個劊子手,屠夫。 

 他擔心的是,殺了史官後,日後的正史正不正他不知道,但野史肯定足夠野。 

 指不定殺史官的今天,就會被記錄成。 

 乾欲在戈壁行龍陽之事,史官不從,怒捅之,史官裂崩而亡。 

 信不信殺了史吏後就會出現這樣的傳言,傳言久了,可能就變成,乾欲在戈壁行牲畜之事,犀牛不從,將史吏撞死。 

 看看吧,這已經野的沒邊了好吧,這還是一代人在瞎猜,要是幾千年過去,這麼多人瞎猜,楊乾估計自己都已經被黑出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