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竹 作品

第207章 開墾東北時機到了




    劉璉、宋璲和朱同攜手過來時,手中還抱著一摞書。



    朱標疑惑:“你們幹什麼?”



    劉璉道:“他可是孔家人,一定對聖賢書很瞭解,我們特來討教!”



    朱標:“……”你們是來討教,還是來找茬?



    文人的友誼就是吵出來的,朱標十分同情地看了孔佑一眼,拉著燕乾離開了。



    “希望孔佑能承受得住第二次打擊。”朱標道。



    劉璉、宋璲和朱同的本事可不小,放眼整個大明,就是沒有他的教導,也是能直接被他爹授官的水平。



    孔佑雖也算個人才,但比起這三人太過稚嫩,就算在擅長的四書五經上,也會被打擊得體無完膚吧。



    可憐。



    “標兒,你讓他學習之餘給你當文吏嗎?”燕乾問道。



    朱標搖頭:“讓他去公學。他不會缺當官的經驗,他缺少的是貼近百姓的機會。孔子周遊列國,眼中看到的都是真正的民生。現在的孔家太高高在上了。”



    燕乾道:“好,我去安排。”



    朱標道:“這個我會讓其他人安排,燕叔叔,我有其他事交給你。他們終於做出了一臺能在地上行走的機械,是時候開發東北了。我希望你能去東北屯田。”



    現在東北還是蠻荒之地,人煙稀少。若要開墾,最適合的是軍屯,也就是後世的“兵團農場”。



    後世沒有人不知道東北的黑土地有多肥沃,所以現代很多人不種田的人都疑惑為什麼東北直到近現代才開發。



    朱標穿越後實地考察,才知道不是古代人無知,放著大好的土地不開墾,而是沒有這個能力。



    以華夏人民的種田本事,山尖上都能給你種上東西,住在東北的人,怎麼可能不種田?東北田地少,問題就出在肥沃的黑土地上——它們太肥沃了。



    見過黑土地的人就知道,黑土地因為過於肥沃,所以泥土十分黏稠,彷彿混著油脂一樣。這樣的泥土,別說人力,連畜力都很難開墾。



    從華夏文明起源就可以看出,種植業最先興起的地方都是土壤較為鬆散,可以人力輕鬆翻動的地方,比如黃土地。



    隨著鐵器和耕牛出現,百姓們能種植的地域也逐漸擴展,從南到北,現在連雲貴也已經被開墾成了良田。



    東北不僅土壤質地十分黏稠,還因為太過寒冷,一年只能收穫一次。如果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式開墾,農民費盡心力種出的糧食還不夠他們的口糧。東北森林資源豐富,種田還不如漁獵。



    即使是現代,東北產糧地也基本靠大農場,是幾個產糧地中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地方。



    因為這個原因,朱標沒有告訴他爹去開發東北,只是維持原狀。



    現在,開發東北的時機終於來到了——經過這麼多年的嘗試,在女子科學院的理論支撐下,工匠們終於克服了難關,將燕肅的圖紙和內燃機結合了起來,做出了第一臺大型機械車。



    拖拉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