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430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

 連續的災害,讓大明在小康十七十八年只能選擇保守應對一切非必要挑戰。 

 而進入小康十八年、也就是1680年之後,因為前面兩年的大災,朝廷還要繼續減稅。只不過不是全國範圍減稅了,只針對前兩年災情特別嚴重的省份,繼續延免一年。而受災不那麼嚴重的省份,這一年開始已經必須納糧了。 

 但如此也沒能讓朝廷的府庫重新充盈起來,徵收進來的糧食,只夠剛好平進平出維持官糧役糧軍糧的開支。 

 只能說,連續兩年全國性範圍的大災,至少還需要災後再休養生息兩年,才能勉強緩過氣來。 

 1681年,小康十九年,全國終於全面恢復了正常賦稅,開始把前些年少了一大半的常平倉重新增持庫存,但也沒法恢復到連續兩年大災之前的水平,這時候也就沒有足夠的軍糧發動數千裡的遠征。 

 1682年,小康二十年,總算遇到了一個還算風調雨順的年景。朝廷也趁著難得的“穀賤傷農”傾向,加大力度出錢收購餘糧,總算一鼓作氣把常平倉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不過代價則是朝廷的金銀銅錢支出非常多,當初十一年前打下馬尼拉時從西班牙人那裡搶來的金銀餘額,基本上都在這波全國大災後的重建儲糧中花光了。 

 當然這樣惠民仁政的舉措,對於收攏民心,爭取百姓對大明的向心力,以及強化上上下下對於變法改革的支持力度,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朱樹人錢雖然花了,但他的各項立法和改革進度卻大大加快了,原本覺得需要五年的《壟斷法》立法,最後在三年內就完成了。而如今第五年,已經把《大明民律》的主體修得差不多了,比原計劃還早了三四年。 

 天下百姓對於大明軍隊的支持力度也提升了不少。軍隊的榮譽感也與日俱增,原本因為大規模戰事結束已經多年,新一代成長起來的年輕士兵並沒有當初滅清戰爭中刀頭舐血老兵的士氣和軍紀、膽略。 

 但現在,膽略這玩意兒和平狀態很難練,但士氣和軍紀至少能恢復到滅清戰爭時期的高昂狀態—— 

 若是沒有這個士氣加成,後續跟噶爾丹發生衝突,那可是很難抗的。如今大明才是“承平日久,兵不知戰”的一方,準噶爾部則是“年年東征西戰,百戰餘生淬鍊出一支天下精銳強軍”。 

 摸清了這些狀況之後,隨著小康二十年即將過去,大明高層終於下定了決心,可以對準噶爾部的背信棄義、肆意侵吞大明屬國等問題,展開軍事報復了。 

 原本計劃很早就要動手的事情,最後因為種種原因拖了多年,最後連續兩年全國大災,加起來又拖了四五年。 

 …… 

 不過,雖然被連番大災打斷多拖了四五年,這四五年的準備期,大明也不是白過的。 

 在經濟建設方面,這四五年雖然是原地踏步、反覆震盪,gdp經濟總量和人口、糧食總量並沒有什麼提升。 

 但是在工業技術方面和商業統籌能力方面,卻有了不少的提升。 

 一方面,連續的大災荒,讓一部分新增的溢出農業人口,在種不出糧食的情況下,轉而改籍當了工人,來城裡找工商業的工作謀生。 

 另一方面,大規模的常平倉反覆開倉賑災、收糧回覆庫存,也帶來的巨大的商業物流。災荒之年,雖然種不出糧食,可閒下來的農民,政府也會想辦法給他們“以工代賑”。 

 而這種時候,因為國內交通運輸的壓力、大規模遠程調撥糧食的需要,讓以工代賑的農民跟傳統徭役人口一起,負責國家的交通基建工程建設,就成了一個很好的宣洩閒置飢餓勞動力的口子。 

 最後,有數十萬原本要餓死的農民,直接投靠了朝廷變成徭役籍,成了修橋鋪路的農民工,把大明國內多條航運交通設施給好好修了一下。 

 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工程,就是歷史上前宋時期沒能成功、而後世近代南水北調時得以成功的“漢水北連”運河方案。 

 在南陽的方城埡口一帶,挖通了桐柏山餘脈的一塊區域,把漢水的支流白河和北方汝潁經過葉縣的一條支流連接起來。如此,作為長江支流的漢水的一部分支流水量,可以不往南流,而往北進入汝潁水系,稍微緩解一丁點河南地區的缺水。 

 更關鍵的是打通了一條內河水運通道,讓湖廣的物資直接水路北上河南被打通。讓湖廣和四川的物資從此北上可以少往東繞一千多里水路,長遠來看絕對能為國家的大範圍物資調度運輸節約巨大成本,是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