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贏麻了

    雖然在政治上不斷受到激進思潮的挑戰,但在經濟和貿易領域上奧地利可以說是捷報頻傳。

    它的成衣在打入德意志關稅同盟和亞平寧關稅同盟後,同樣順著多瑙河的運輸便利湧入了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和摩拉維亞三國,以及奧斯曼管轄下的巴爾幹領土。

    遺憾的是,這批成衣在這片區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水平實在是太低了。

    比起成衣,窮得叮噹響的當地人更喜歡購買粗製布料。布料生意雖然利潤要低一些,但俗話說得好,蒼蠅腿也是有肉的,更何況這只是敲門磚而已。

    其實弗蘭茨力主打開巴爾幹市場的真正意圖是進行文化輸出,好培養出一批精神奧地利人。

    土埃戰爭結束後,埃及和奧斯曼的門戶已經向奧地利敞開,唯一的麻煩是賣給他們的服裝需要特殊修改,讓其更符合當地人的審美。

    實際上,經過阿里和奧斯曼蘇丹長年累月的“洋務運動”的薰陶,這兩地已經培養出了一大群精神歐洲人,所以奧地利的貨物才能出人意料地在這裡暢銷無阻。

    不過埃及和奧斯曼這麼做也有著自己的考慮。隨著近東戰事的告一段落,法國人已經暫時退出了競爭,而剩下的英俄兩強,一個希望獨霸他們的市場,一個從不掩飾對他們土地的野心。

    雖然相比之下,英國人的手段要比俄國人溫柔一些,然而其奉行的貿易霸權依然讓土埃兩國有些吃不消。

    起初,英國人輸入的商品看起來確實物美價廉,然而在法國人這個強有力的競爭者退場之後,他們便撕下了面具,露出了嗜血的獠牙。

    最先漲價的是武器,之後是棉布和硝石,僅僅一年時間,除了穀物和木材以外的商品價格幾乎都漲了一倍。

    穀物和木材的交易是被俄國人霸佔,他們倒是沒在價格上動手腳,但是輸出量實在讓奧斯曼帝國有些難以接受。

    麥吉德只能向英國人借錢造船,大量的穀物則是成了戰爭儲備。

    麥吉德並不是一個無能的君主,他很快就認識到了問題,那就是奧斯曼帝國越來越依賴英國,而且從貿易中獲得的利潤越來越少。

    過去一張品質上層的地毯可以換回二十支槍,但現在只能換回十支,而且依然是老式的燧發槍,並不是最新式的擊發槍。

    麥吉德知道這就是山裡只有一隻老虎的下場,所以他希望能再有一隻老虎出現,讓他們競爭,這樣奧斯曼帝國才能獲取最大的利潤。

    其實,他第一個想到的對象是法國人,雖然他們曾經是埃及的支持者,但是麥吉德認為法蘭西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在經濟政治還有軍事層面上與英吉利相抗衡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