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疥癬之疾

    弗蘭茨之前為了奧地利東疆的長治久安著想,特意在波斯尼亞地區搞出來個東西分治,又自以為巧妙的設計讓其內部保持三足鼎立的局勢。

    當然他也從未忽視奧斯曼和俄羅斯兩大近東勢力對於維持巴爾幹半島脆弱的平衡有多麼重要,這也是為什麼奧地利在五國會議上還有之前的尹斯坦布爾密談對兩國作出讓步與妥協。

    但歷史的走向總是那麼難以讓人捉摸,而又充滿魅力,比如本該退出歷史舞臺的米洛什·奧佈雷諾維奇一世卻在英國人的幫助下,完成了拳打十七人議會,腳踢俄國傀儡武契奇的困難任務,併成功鎮壓了受奧斯曼人支持的波斯尼亞人的起義,再次統一塞爾維亞。

    其實仔細分析之後也不難理解,歷史上塞爾維亞地區雖然延續了巴爾幹大區優秀的匹配機制,但其政局卻相對平穩,而且十七人議會對米洛什派打擊也很徹底,致使他直到1859年才復辟。

    但此時由於弗蘭茨東西分治的政策,外加塞爾維亞首都從貝爾格來德搬遷到了薩拉熱窩,以及之前的戰鬥,讓十七人議會的實力和影響力都大不如前。

    而他們推舉上臺的新大公米哈尹爾更是米洛什的兒子,所以自以為笑到最後的前者反而成了那最薄弱的一環。

    

    受俄國人支持的武契奇本該是這次分贓洗牌的最大贏家,但鑑於英俄在海峽問題上的重大分歧致使兩國矛盾加劇,再加上沙皇政府內外壓力劇增,讓其再難以提供有效的支持。

    至於受奧斯曼帝國支持的波斯尼亞人,他們的利益就更沒人在乎了。坎寧雖然前腳離開了尹斯坦布爾,但隨後英國人卻又派來了新的太上皇,馬利爾·泰勒伯爵。

    泰勒伯爵並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更不喜歡奧斯曼人,他的要求很簡單,一切以英國的戰略為先。蘇丹麥吉德雖然有千般不願,萬般無奈,但是隻能照做。

    波斯尼亞人也成了這場博弈中最大的輸家,直接從壓迫眾生的一等人,變成被人隨意踐踏的賤民。而且數百年間積累的恩怨,又豈是一兩句話就能平息的?